自从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人们心心念念的“土十条”终于要揭开真面目了,刚刚结束的全国环保工作会议,对如何做好十三五环保工作进行了部署,全面实施土壤污染治理的“土十条”或将在今年出台。
从环保领域来说,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一直是三大毒瘤,“大气十条”和“水十条”的出台让“土十条”的呼声更高,诚然,就环境污染治理来说,这三方面密不可分,所以“土十条”要出台的消息启动了一批新蓝海。
我们知道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总会制造出多多少少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若进入土壤并累计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土壤环境恶化,造成土壤污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开展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称,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近五分之一耕地遭污染,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重污染企业用地点位超标率为36.3%,工业废弃地点位超标率为34.9%,工业园区点位超标率为29.4%,采油区点位超标率为23.6%,采矿区点位超标率为33.4%。
因此,工业废水、酸雨、汽车尾气、固体废弃物、农药等都可能造成土壤污染,因此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必然同大气分析仪器和水质分析仪器难逃干系。要做好这些工作的衔接,必须要全面衔接好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间的衔接,要有计划,有节奏的进行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设备,全面铺设环境监测网络。
那如何掌握土壤的“体质”状况,以“对症下药”?在土壤基础监测点位的设置中,必须设置水源地监测、污染场地监测和耕地监测,其中要以耕地监测为主导。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土壤污染是永久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寸土必争”,而从以往的调研数据来看,外来物质的侵入是造成土壤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与其他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相结合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要做好土壤的防护工作,首先要保证未受污染土壤的安全,才能确定不影响治理土壤污染工作的进程。
面对已经受污染的土壤,目前也有多项修复技术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做常见的就是生物修复(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包括热脱附/热解吸技术和土壤气相抽提技术)、化学修复(包括固化/稳定化技术、淋洗技术和氧化-还原技术)等,此外最新研究表明,纳米技术或可作用于治理土壤污染。总之具体采用何种技术进行土壤修复,还需各地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而对仪器领域来说,无论是环境监测仪器还是净化治理修复系统,但凡跟环境治理有关的均可进入土壤修复市场,所以如果自认有这个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莫要谦虚,大步踏进这个市场,共同为土壤污染治理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