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马克思说过,好的投资是“可以有时好,有时一般,但永远不要太糟糕”。如果按照这一标准,环保产业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领域。
刚刚过去的2015年,环保产业风起云涌,并购如潮。由于统计口径的区别,各方数字不尽相同,但关于并购案例的数量大抵都在120-140起之间,涉及交易金额400亿元上下。
这也引发了环保产业“游戏规则”的变化,大岳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金永祥表示,“环保产业‘零敲碎打’的时代过去了,未来将是集约化、上规模的时代。”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告诉记者,大批资本涌入环保产业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填补了污染治理资金缺口,忧的是有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和低价竞标之风。
并购潮涌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15年环保并购案例约120起,涉及交易金额超过400亿元。其中,10家公司涉及的11起并购案金额合计约147亿元,占总交易金额的三成。其中,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启迪科技服务集团并购桑德环境的案例创下了环保产业的并购纪录,交易金额达到70亿元。
2015年12月,在2015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启迪控股总裁王济武表示,环保领域、新能源领域是启迪控股现在侧重的第一个领域,环保行业刚刚开始兴起,这个阶段恰好是弯道超车的重要时机。“(并购的)决策非常快,从知道到办完没有超过半个月。上报清华控股以后很快就批了,因为符合我们的战略。”王继武说,“环保产业现在还是几十亿的规模,但3年以后就将进入千亿级时代,启迪控股入主桑德环境后,未来十年都不会考虑退出。”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环保题材的并购现在不缺资金。启迪控股收购桑德环境时,以此为由进行融资,原计划融资100亿元的,结果融到了130亿元,即便如此还是推掉了好多。最后,在使用70亿元并购了桑德环境后,又“顺手”用剩下的几十亿元收购了另外一家企业。
与启迪控股相似,2015年的环保并购大潮中,有很多企业都是环保领域的“门外汉”。他们中有中石化、中国中车、中联重科、徐工机械这样的“大鳄”,也有一些餐饮业、服装业的中小企业。
另外,海外并购也不少。2015年12月22日,中联重科正式收购意大利纳都勒公司。
这其中,环保并购基金的设立也助长了并购的加速。Wind统计显示,2015年环保行业上市公司与各类投资公司纷纷成立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达200多亿元,投资领域涉及固废、水处理、大气治理等多个领域。
虎兔之争
资本大举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环保产业的“游戏规则”。
金永祥向本报记者表示,原来环保产业是小打小闹,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做,现在大资本来了直接收购。譬如,桑德环境,经过十几年发展才逐步成为行业老大,结果启迪控股一进来收购后就直接成了大公司。
北京金控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斌告诉记者,一些“外来”的企业,尤其是从制造业、冶金、煤炭等行业跨界过来的,甚至不奢求赚钱,只要不亏或者少亏就能做,成了扰乱市场的“野蛮人”。
例如,温州市中心片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BOT项目,最终中标者杭州钢铁集团联合体的项目总投资报价为6.80亿元,比最高的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联合体的报价低了4.93亿元,差距巨大。
“有人认为低报价的原因是杭州钢铁集团在钢铁造价方面有成本优势,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利润预期比环保企业低。”杨斌表示,“以前亏1亿的,现在亏1000万也能接受。”
此外,对于被并购企业和预备上市企业来说,资本收益是远大于传统项目经营收益的,一级市场的PE倍数到达10倍,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更是高达40-50倍,100万元的利润就可以放大为800万-1000万的股权价值。在此背景下,低价抢项目就成为必然,企业的目标不再是传统的项目盈利,而是上市或者被并购,这些新玩法也对原有的竞争思维造成了冲击。
对此,传统环保企业已经有了直观的感受。江苏鹏鹞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环保产业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确实比过去好,但是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各类央企、国企、上市公司蜂拥而入,跑马圈地,低价血拼,好像又回到几十年前,只不过这次拼的不是技术、产品,是资金成本,是在资本市场的对价。
“以前国企、央企和上市公司都不愿意做环保产业,我们就相当于野兔子,非常活跃。现在这些老虎们来了,很快就把我们这些野兔子吃了。”王洪春表示,“当然老虎和兔子还是可以共生的,但我们就只能为他们做一些配套而已,这样的竞争环境有失公平。”
过剩之忧
在骆建华看来,之所以出现以上这些现象,也符合历史规律。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环保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就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第二次则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4万亿投资中有2600亿都投入了环保领域。此外,由于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技术,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转型的时候也就更偏向于环保产业。而且环保产业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因此也备受资本的青睐。“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中冶集团都曾找过我们,希望了解环保产业如何进入,怎么投资等。”骆建华表示。
他告诉记者,过去,环保产业是“满天星斗,不见月亮”,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通过资本的整合,有望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好处之一;好处之二是填补治理资金的巨大缺口,据环保部门测算,现落实大气十条和水十条每年投资需求约2万亿,而各级财政只能提供10%-15%的资金,其余85%-90%的资金都需要社会资本进入。
面对来势汹汹的资本,他也有所担忧。首先是担心产业过热,前几年光伏和风能的大起大落就是前车之鉴。大量资本涌入,造成整个行业的投资供大于求,其结果就是产能过剩,最终使得行业陷入长期低潮,就连无锡尚德这样的明星企业也难逃破产的命运。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高潮已经过去,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电厂脱硫脱硝的处理率均已达到90%左右。大批资本进入,在规模有限的市场上跑马圈地,最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打价格战,掀起低价竞标之风。其后果就是扰乱整个环保市场,伤害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也会影响环境治理的效果。
中信证券高级分析师王海旭认为,未来3-5年将是环保并购的验证期,那些盲目入场、没有技术和资本能力的企业将在“大洗牌”中出局。薛涛则表示,未来2-3年,将有一批新入场的外来企业会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