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环保产业高速发展“泡沫”现身

   2016-02-01 |3630
核心提示:近年来,环保产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记者近日在调研中了解到,在高速增长背后,不少环保公司出现重关系轻治理、重资本轻技术、重眼前轻长远

近年来,环保产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记者近日在调研中了解到,在高速增长背后,不少环保公司出现重关系轻治理、重资本轻技术、重眼前轻长远等不良倾向,制造“产业泡沫”。需在持续鼓励发展的基础上规范引导,以“铁的手腕”挤出泡沫。

环保产业高速发展

从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物质支持和技术保障到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引擎,环保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

记者了解到,“十一五”以来,我国环保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增速保持在约15%以上。“环境形势严峻,是环保产业发展原生的动力。”湖南省环保厅法制宣传处处长陈战军表示,我国大气、水、土壤等几乎所有环境要素领域都出现问题,亟须尽快改善。

近年来,一系列重大环保规划密集出台,各项治理规划覆盖了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固废处理处置以及环境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启了环保行业巨大市场空间。专家预测,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环保产业市场之一,并对全球绿色经济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此外,环保产业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的分布呈现“一带一轴”的总体分布特征,即环保产业“沿海发展带”和沿长江的“沿江发展轴”。

记者从湖南省发改委和湖南省环保厅了解到,近三年来湖南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幅达到25%,从业单位、从业人员和年产值分别由2008年的760家、5万人、407个亿,增加到2014年的1100余家、12.5万人、1350亿。

高速发展“泡沫”现身

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难以避免泥沙俱下。有不少环保企业反映,环保产业“重资本轻技术”的倾向日益明显,由于具有初始性投资高、投资周期长、技术占比重、固定资产占比轻等行业特点,往往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导致环保领域出现外行“资本大鳄”横行,拥有研发技术的公司反而被“逆向淘汰”。

“大鱼吃小鱼不可怕,外行吃内行才恐怖。”一位在环保领域耕耘多年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在浙江的一个大型环保项目就是因为企业资金不足,拱手将项目让给了一个刚刚进入环保领域的一家财大气粗的公司。

此外,不少企业重政府“关系”轻治理“技术”,我国环保产业仍存在研发能力薄弱、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广东慧信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谭铭卓坦言:“当下环保产业很热门,很多企业都想涉足,但大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难以在行业立足,而很多为研究而研究的环保技术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记者曾在采访中发现,某上市环保企业在对一家造成严重污染的化工厂进行土壤治理后,不仅没有处理好原有污染问题,还因技术不过关、心态不负责等造成二次污染。政府巨额资金已经拨付,但效果却大出意外,引起周边居民对政府和企业的强烈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环保产业具有政策导向型的特点,但也让部分环保企业专钻政策空子,靠补贴生存。湖南省一家大型钢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有很强的环保处理能力,多年来自己处理“三废”均合格。由于政府对第三方治理实行补贴,有环保公司跑上门来,建议该企业与其签订“第三方治理”假协议,套取政府补助资金后,两家公司按一定比例分成。

目前,环保领域对治气、治水等企业和政府投入资金多的领域热情较高,而对于投资回报不明、技术要求较高的土壤污染尤其是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和公众食品安全的耕地污染治理往往冷漠对待。

根据环保部和国土部联合发布的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最高,为19.4%。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通过市场行为来完成的耕地修复项目数量不超过10个,加上耕地修复试点类项目,耕地修复项目仅占全国土壤修复项目总数的3%左右。

创新机制严格监管

要扭转部分企业研发动力不足的现象,亟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业内专家表示,在国家大力推行PPP、BOT模式发展环保项目的背景下,更加需要畅通以技术为核心的环保投融资机制。通过金融创新,为环保产业提供针对性服务,盘活资金存量。

长沙华时捷环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自强建议,各地政府可建立基于企业信誉的环保专业担保平台,吸引银行资金,以微小成本撬动环保企业,激励产业注重社会效益和信用竞争。

此外,创新治理的商业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亟须治理的相对空白领域。湖南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正军表示,由于污染耕地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发挥环保企业在土壤治理方面的专业经验和技术优势。他建议,政府可采用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开展综合环境服务,采取打捆方式进行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吸引社会投资。

在加大创新的同时,面对数据造假、恶性竞争、质量不过关、面子工程等现象,进一步探索“财政后补贴”,根除企业对财政补贴的依赖,规范政府权力的边界,项目招投标公开透明并加大对项目的监管审计追责力度,建立和完善环保企业“黑名单”制度,让浑水摸鱼者无处可藏身。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