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机器人产业:厘清时代需求与发展路径是关键

   2016-02-22 经济日报2030
核心提示:机器人,这颗镶嵌在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近几年掀起了产业化的热潮。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市场规模扩张速率连续4年超过

机器人,这颗镶嵌在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近几年掀起了产业化的热潮。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市场规模扩张速率连续4年超过50%。据统计,我国40多家高新区规划了机器人产业园,30多个城市把机器人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直接和间接的机器人企业已有4000多家,近50家上市公司开始从事机器人产业。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机器人在“量”的猛增背后仍存“质”的隐忧,机器人产业短缺和过剩并存——

产业发展要热更要实

——访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先进制造处研究员刘进长

机器人热潮催生了一些冷思考:机器人是不是过热了?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突破?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先进制造处研究员刘进长。

记者:有人认为当前机器人发展过热,对此您怎么看?

刘进长:对这个问题要作综合且客观的分析。可以说,机器人产业的“热”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出现的,因为它是经济转型必不可少的利器。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生产效率低,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全球制造业一方面开始回流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又流向东南亚等地区,使我国制造业面临“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两难境地。当前,我国机器人的密度,即每万名工人当中装备机器人的台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我国市场销售的工业机器人中,国产占比不到30%,这些都说明我国机器人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

再从基础条件角度谈,我国从1986年开始大力支持机器人研发,培养了大批机器人领域人才,也掌握了机器人的相关基础技术。同时,在产业领域也涌现出了沈阳新松、安徽埃夫特、广州数控、南京埃斯顿(52.35, 0.50, 0.96%)等一批明星机器人企业,合力完善了产业发展的基础。综合以上各层面,可以说,现在谈机器人过热为时尚早。

记者:您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哪些挑战?

刘进长:我国机器人产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但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虽然近些年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但总体份额仍然较小。在基础件方面,作为工业机器人三大基础件的减速器、电机和控制器都需要进口,导致国产机器人成本压力很大,难有竞争力。

在技术方面,虽然我们“十二五”之初就启动了仿生机器人研究计划,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在可靠性和智能控制方面与国外企业比仍有差距。同时,我们在仿人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方面也落后于国外先进技术。所以说,我国机器人产业不仅要“热”,更要“实”,应敢于直面挑战和瓶颈,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记者:我国该怎样系统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刘进长: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依靠三个方面。首先,依靠政府。要紧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脉搏,不断探索完善相关政策。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进一步强化对机器人领域的人才支撑,吸引更多人才“体面地”创新创业,不断提升创新能效,强化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

其次,依靠金融。当前我国虽然有很多产业基金,但真正投在机器人领域的仍然较少,大部分还持观望态度。因此要鼓励和引导产业基金进入机器人领域,把资本的力量用足、用到位。

此外,还要依靠市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必须瞄准市场需求。如果机器人制造出来了没有人用,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机器人产业将难以快速发展。

记者: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涌动,很多人开展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创业者应该着力于哪些方面?

刘进长:当前至少有四大技术领域应该重点关注——

一是与人共融的人机协同技术。人机协同是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趋势。机器人和人要共同工作,就需要安全技术保证机器人不伤害人,同时还需要一系列智能技术,让其领会人的意图,与人和谐共存。

二是面向大数据的云机器人技术。通过发展云机器人技术,增强机器人的适应能力,使机器人通过数据挖掘自学习、自成长来不断完善自身功能。

三是可重构和自适应技术。可重构技术就是说,我们生产一种手机的生产线,可以在短时间内重构成生产另一种手机的生产线,甚至生产其他电器。

四是感知技术和环境理解技术。当机器人进入非结构化的陌生环境后,能够很快将其变为结构化环境,这对机器人服务人类至关重要。

记者:更多企业进入机器人领域,将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企业该如何应对?

刘进长:企业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的方向。领军企业应该瞄准未来,目标更长远,敢于啃硬骨头、瞄准前沿难题前进,有争做世界一流的心气。小企业应该更务实,聚焦当下,深耕于细分领域,做优做强,通过专注赢得竞争力。

清醒看待机器人“井喷”

——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

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机器人企业也在短短几年间从几十家发展到几百家,市场规模扩张速率连续4年超过50%。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机器人产业仍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技术空心化;二是应用低端化;三是市场边缘化。针对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

记者: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机器人产业的“黄金时代”来了,从行业内的角度如何看待机器人产业井喷式的爆发增长?

曲道奎: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短缺和过剩是并存的。机器人“量”的猛增背后仍存“质”的隐忧。

从宏观和市场潜力上看是短缺。机器人全球平均密度是0.62%,中国只达到0.3%。机器人发展了半个世纪,全球也只有200万台,作为一个产业来讲这个数字微乎其微。同时,在工业领域之外,如养老、医疗等服务于人们生活的机器人还有很大市场空白。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认为,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动力是各国工业4.0及类似举措的实施,预计到2017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690亿欧元。

过剩是指国产机器人多集中于低端应用领域,低附加值产能过剩。比如,论复杂程度,多关节机器人市场国外公司占了90%;论作业难度(主要体现在焊接领域),该领域国外公司占84%;论行业高端应用(集中在汽车行业),国外公司占该行业的90%。而国产机器人种类主要是搬运、码垛等低端机器人,应用领域多在家电、基础制造领域。可以说我国机器人在技术层面、作业层面、应用行业层面都处于劣势地位。

记者:徘徊在产业链低端的并不只有劳动密集型企业,像机器人这样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怎么改变被边缘化的命运?

曲道奎:机器人核心技术有设计技术、编程技术、控制技术、作业技术,关键部件有驱动器、伺服系统、高精度的减速器等。中国大部分企业在核心技术、核心部件有欠缺,这就是一个大问题。虽然我们的市场发展起来了,但真正的核心部件“空心化”,由此不可避免地促成应用市场“低端化”,被主流市场“边缘化”。

解决这个老毛病,仅靠企业自觉是不够的,还要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例如欧盟目前每年出资近8000万欧元支持机器人新研究项目,覆盖从技术研发到产品部署的完整价值链,并与产业界和学术界达成战略合作,“政、产、学、研”合作项目涉及工业和服务机器人,在这批项目中,欧盟出资7亿欧元,产业界出资21亿欧元。因此,部署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时,要将智力资源引向重点行业,实施集中突破。比如,倾力建设机器人研发平台、检测平台、标准平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率先突破机器人共性核心技术,通过机器人创新联盟进行技术合作、扩散。

记者:当中国传统经济遭遇资源瓶颈及劳动力红利渐失的冲击,机器人唱主角的无人化工厂正在掀起生产模式变革,中国机器人产业准备好了吗?

曲道奎:当前,很多企业固守传统,把不景气归结于经济周期,其根本的因素是生存发展模式改变了。当“互联网+制造业”蔚然勃兴之际,传统机器人还没有跟上。目前机器人正处在一个由机器向人的转折点上,也就是智能的提升。传统机器人既没有感知系统,又没有灵巧的操作系统,只能在结构工作环境下做程序化、规定性的工作,不能和人协同工作,其已经进入到低附加值时代。机器人“进化”,从计算智能进入到感知智能再到认知智能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眼前需要重点突破的是感知智能领域。而要在该领域中有所突破,当务之急是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新一代机器人必须满足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支撑起来物物相连、物物相通的新要求。新的机器人和传统机器人内涵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造业只是机器人介入的领域之一,另外在医疗、国防安全、服务生活领域,新一代机器人的发展空间大到不可想象。尽管服务机器人的前景被看好,但大家都看不清会在哪个细分领域爆发,市场何时启动,盈利模式是怎样的,都需要探索。

中国机器人产业园区现在有40多个,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企业超过百家。但做好机器人产业不能光靠“概念”,片面追求量的满足,要看到差距,要厘清时代的需求和现实的发展路径。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