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有人提出,北京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吹走雾霾;近日又有消息称,北京将建设“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2月26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振强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用城市通风廊道来治霾很难标本兼治,规划实施与目标达成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规划、设计、立项、审批、实施、建设和使用等流程,缺少系统性的政策保障和参照标准。
供暖季北京雾霾严重。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去年11月15日到12月31日,北京PM2.5浓度比2014年同期上升约75%。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祥德说,去年11月至12月,北京平均风速1.7米/秒,为历史同期第一小;小风日数47天,为历史同期第一多;相对湿度70.1%,为历史同期第一大。
从数据看,北京雾霾重与风小“挂上了钩”,那建设城市通风廊道是否会有吹走雾霾之效?
徐振强说,严格意义上讲,这属治标不治本。即使一时风进霾退,“北京蓝”重现,也不能成就蓝天新常态。京津冀地区雾霾频发,污染排放是内因、气象是外因。排污企业、单位和个人严格按照环境标准和环评要求等排污,才是治霾根本,削减污染负荷、改善环境容量和突出“微创型”治理才有助于治本。“而且建设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是按照当前现状和城市发展制定的,但北京未来10年,乃至20年城市肌理变化,特别是北京周边区域城市结构会发生改变,无法充满信心地确认通风廊道规划能支撑未来10年或20年后的北京城实现蓝天,其中的不确定性十分显著。”
“城市规划和大气环境方面专家、行业主管部门应集思广益,酝酿科学适用的解决方案。”徐振强强调。
据规划,5条500米宽的一级通风廊道从北向南穿北京城而过。徐振强质疑说,如此大尺度的廊道从北京部分核心区穿过,将对城市现有风貌造成显著影响。用地性质如何选择分配,如果仅设为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就“宛如城市伤痕”;建成水域或结合绿地形成廊道,水源问题如何解决?用地需整治,用地性质和拆迁等“更新”成本如何协调消解?
还有与周边地区协调问题。环境监测发现,北京南部、保定东北部、廊坊市区三市交界处存在“热点区域”,即雾霾“最先污染、污染最重”区域。徐振强说,即使通风廊道有效,但廊坊、保定等城市空间、产业规划不能与之实现良好对接,空气污染从北往南吹,很可能会加重北京南部、保定和廊坊等区域的PM2.5污染程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说:“污染物浓度与风速成反比。高楼群确实会导致风速减小,使污染物浓度上升。”但他认为,增加风的流动,并非只能让城市“开膛破肚”。“很多国家城市里有大公园,如纽约曼哈顿的中央公园,占地约5000多亩。公园里温度相对较低,周边摩天大楼温度相对较高,温度差引起了局地的风。”
徐振强对柴发合的观点表示赞同。与其对北京城区大规模“动刀子”,寻求不确定结果,还不如用“微创”手段,对城市做微调节,实现微循环,达到减尘削尘目的。“污染重地区,可在墙体上涂强吸附材料,吸附后污染颗粒随重力落下,通过墙下管道输送走;商业大厦密封性好,室内空气流通少易污染,可在大厦顶部安装削减空气污染设备,获得清洁空气可销售给大厦,作为大厦新风系统‘好空气’补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