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2015年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掘金热潮市场争议背后

   2016-03-01 《能源》 2740
核心提示:零排放,这个并不新鲜的词汇可以说是2015年最令煤化工行业头疼的词语。在经历了2014年的狂飙突进,煤化工产业在2015年陷入了戛然而止的尴尬。

“零排放”,这个并不新鲜的词汇可以说是2015年最令煤化工行业头疼的词语。在经历了2014年的狂飙突进,煤化工产业在2015年陷入了戛然而止的尴尬。从苏新能源塔城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环评被否开始,今年煤化工项目环评“闯关”无一通过。

充满争议的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究竟存在哪些问题?绝大多数现存“零排放”项目的不成功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在项目成败的背后,这些背景各异的环保公司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走访了煤化工水处理“零排放”项目的业主、乙方、供应商和专家学者,为读者揭开“零排放”争议背后的这一股掘金热潮。

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

比起炼化和发电,煤化工行业在水处理零排放上面的需求无疑更加迫切。“炼厂的环评很多年前就通过了,没有问题。”美国颇尔公司的销售经理刘洋对记者说,“而电厂的水处理起来比煤化工要简单的多。”

相比于煤炭行业的传统和保守,煤化工行业给人的直观感觉无疑会激进的多。诸多技术路线和设备在没有经过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检验的情况下,纷纷被国内企业和项目采用,以至于在中国的煤化工市场上,各个国家、公司的技术百花齐放。

姑且不论这些技术路线复杂多样的优劣和成败,对水处理来说,这种多样性实际上加大了零排放的难度。不同煤气化工艺的废水水质大不一样,这也就要求零排放项目必须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采取措施。

而在这背后,看似繁荣的市场竞争和数量众多的市场参与企业实际上并没有对零排放的完善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尽管这一市场,份额巨大且极具发展潜力。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市场规则。

“群雄逐鹿”

在煤化工水处理行业中,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邦达)和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简称宁煤)上层关系紧密已经不是秘密。此前,万邦达在神华宁煤集团签下煤化工水处理巨额订单,合同额37.07亿元,其中包括总承包EPC项目10.17亿元,托管运营20.1亿元,BOT6.8亿元,也包括部分与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联合投标项目。

然而,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万邦达与宁煤之间的“铁杆”合作也不再一如既往的稳定。万邦达的业绩压力不仅仅来自于这一个方面。随着煤化工产业的扩大,水处理市场对环保公司来说也更加诱人。很多有背景和实力的公司也都愿意分得一块蛋糕。

拿下中煤图克化肥项目水处理EPC的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就是化工部第三设计院。而化工部第二设计院就是现在的赛鼎工程有限公司。在第一轮四个煤制气示范项目中,除汇能煤制气项目由天辰工程公司设计外,其余三个都由赛鼎公司进行设计。

东华工程尽管有设计院的背景,但已经实现股份制改造并且上市。北京朗新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新明)则直接是国企背景,隶属于国电科技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电集团唯一的专业从事水处理工程和水务投资建设为主的环保科技公司。

相比之下,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天)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似乎并没有优势。不过,恰恰是博天,被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是极具潜力和实力的。“博天摊子铺的很大。它在很多省份,或者是城市都安排了专门的人员。他会根据地方具体情况的不同来调整他的策略。”这样灵活的策略被认为是博天在煤化工水处理领域成功的关键要素。

以上这些只能说是活跃在煤化工水处理行业中的,比较知名或大型的企业,市场中还有很多体量相对较小或者知名度还没有这么高的企业。在采访中,无论是记者的直观感受还是来自企业家们的反馈,都给人一种零排放市场已经陷入了“群雄逐鹿”的状态。

但在群雄逐鹿表象的背后,我们也发现,由于煤化工行业发展的时间较短,零排放领域公司之间的竞争并没有能够形成一种相对健康的商业氛围。乱象丛生——这也许是对当下零排放市场一个比较恰当的注解。

行业乱象

“零排放项目选择BOT模式还是EPC模式主要还是取决于业主。”国内某国家石油公司煤化工项目高层对记者说,“业主实力强,有人员、技术,会选择EPC多一些。业主没有独立管理能力,会更倾向于BOT。”

不过,这也并非绝对。据了解。由于很多环保公司属于上市公司,或者是有意IPO,因此,拿到业绩成为环保公司在短时间内的首要目的。BOT模式对业主来说实际上能够节省费用。即便是有实力的大国企,从未来审计的角度考虑,也有可能会选择BOT。“很简单的道理,以后审计的时候,审计署问你为什么有免费的、省钱的BOT你不选,要选择更花钱的EPC呢?审计这一关过不去,很多国企领导不会不考虑这一点。”

而以业绩和项目为首要目的,往往让环保公司陷入一种恶性竞争的状态当中。即便是EPC的项目,不同的环保公司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在国内目前最低价中标的标准之下,竞相压价基本就是企业在招标上的常态。

前文中提到的博天,尽管被不少人看好。但也有人评价其打法近乎为“裸奔”。“博天四处出击,低价竞标。但未来的发展还是存在不确定因素。”

“最低价中标是大家都这样做的,没有什么差别。”一位接近神华煤制油项目的人士对记者说,“负责任的一些企业可能会在招标之前先预先做好一些设计方案、条件限制,之后按照设定好的条件进行公开招标,最后最低价中标。至少保证中标企业有能力完成这个项目。”

但是在采访中,外企人士对于总包商招标的质疑并不只是最低价中标而非议标一项。首先,零排放在项目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过小。如果不算上零排放的设备和系统,煤化工的水处理投资可能只占到项目总投资的5%左右。即便是加上零排放,投资额度也在10%左右。这和外企预想的30%有着很大的差距。“总价太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环保公司会首先保证效益,5000万元的东西他很可能就以4000万元的标准来设计建造。”

此外,在零排放项目中,强势的业主过多干涉EPC总包商甚至是BOT承包商,都是不符合外企商业价值观的行为。“业主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会制定一些设备的供应商。国内的企业一般会听从业主的,因为即使最后因此而出现问题,担责任的也只会是业主。”

价格战、无限压价、缩减成本、随意更换供应商等等,这一系列行业乱象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企业缺乏一个正当的商业氛围。更重要的是,这几乎就是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国内几乎没有煤化工项目能成功实现零排放的“场外因素”。

更糟糕的是,零排放市场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但通过记者的了解发现,实际上完全竞争能够带来的“帕累托最优”准则在国内零排放市场根本不存在。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国内的环保公司并不能够掌握零排放的核心技术和设备供应,我们所看到的国内公司完全竞争基本上处于“工程总承包”市场的竞争。

跨界势力的雄心和尴尬

在万邦达和碧水源上市之前,它们是环保市场上最闪耀的两个明星企业。一个手握数十亿的煤化工水处理市场,一个是国内城市污水处理的龙头企业,而且有北京市政府的支持。谁将会率先上市,是当年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

数年过去,率先拔得上市头筹的万邦达在公司营业额、市值、研发布局等方面反而被碧水源甩开许多身位,并且,碧水源开始要摩拳擦掌准备进军万邦达的传统市场——煤化工水处理。

碧水源从传统强项市政污水处理,转战工业废水,而且是工业废水中比较难处理的煤化工零排放。碧水源的底气在哪里?“煤化工水处理,不存在你做得了,别人就一定做不了的。只不过可能有些企业稍微经验丰富一些。”碧水源一位副总经理表示。

碧水源对于进军煤化工水处理零排放市场雄心勃勃,并且信心十足。这也和国内煤化工零排放的发展时间短有关系。即便是经验最丰富的企业,可能也只有数个项目的业绩,而且基本是EPC,应用外企的工艺包或者核心设备。这样的低门槛、高产值的行业对于碧水源来说,很有诱惑力。随着市政水处理市场的逐渐饱和,碧水源必然要开辟自己的新利益增长点。

尽管业内人士,尤其是业主方对于碧水源有意进军煤化工水处理的想法表示理解,但是质疑也更多。面对着比市政污水复杂的多的煤化工污水,碧水源原先的很多技术经验肯定失效。归根结底,碧水源没有拿得出手的业绩。

在环评愈发收紧的今天,成功、甚至是相对比较成功的业绩几乎成为环保公司的杀手锏。但是获得业绩的道路也无疑是艰难的。2015年已经进入尾声,无论是环评未过的项目还是正在申报的项目、亦或是准备申报的项目,在今年年内通过环评的可能性正在无限的趋近于零。

尽管被环评折磨了近一年的时间,但是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对环评中心2015年的严苛给予了肯定的回应。理由?西部地区糟糕的环境容量毫无疑问是所有煤化工从业者能够看在眼中的。无论零排放是环保产业的自然发展还是环境倒逼,这都是中国煤化工工业、乃至所有重化工业都必须要走的道路。

零排放市场上的乱局现在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并将继续存在。但我们希望最终能成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商业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零排放的技术性争议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解决。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