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中午,小编在北京会议中心专访了这位着装朴素、平易近人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
在专访前,小编听说不少华电毕业生都称刘校长为“男神”。通过这次接触,小编发现刘校长不仅待人和蔼,而且回答起能源热点问题也是干货满满!
针对目前最受争议的可再生能源消纳及火电发展定位问题,这位电力老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独道看法。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赵唯/摄)
中国能源报:2015年以来,我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呈现宽松态势,特别是火电正面临潜在过剩风险。您对火电未来的发展定位持何看法?
▍刘吉臻:目前电力行业确实存在产能过剩,这些产能包括了电力设备制造和建设能力。对火电未来的发展定位,我们务必要有两点认识:
一是火电作为发电重要主体地位短期内难以动摇。我们做过相关研究,即使到2030年我国碳排放达到峰值,火力发电仍将占全国发电量的60%。
二是火电今后要转变以往的发展思路和生产方式,研发更先进的技术,走高效化、集约化、清洁化的道路,这也是能源革命的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火电还应被赋予第二属性,即承担“一次能源可储、二次能源可控”的调峰作用。国家应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大力推广建设一批深度调峰的火电厂,从而快速发挥火电调峰能力,以接纳更多新能源进入电网,很可惜这目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中国能源报: 在2015年电力消费增速放缓的同时,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却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风电新增投产超预期、达到历史最大规模。既然发电装机已有过剩迹象,是否意味着新能源产能也要有所控制?
▍刘吉臻:我并不这么认为。目前中国能源发展的主题是在保障能源供给的情况下实现能源转型。能源转型有两大主题,一是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二是在漫长的过程中,诸如煤炭等化石能源仍将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加大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转变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
从长远来看,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是必然选择,而实现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也是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所以不能因为我国现在面临产能相对过剩就放缓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特别是今年多次提到的供给侧改革。我认为能源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是要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目前需求侧并不旺盛,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良好机遇,如果不抓住机遇,只是去解决暂时的困难,将来我国能源发展将进入非常艰难的死胡同。
中国能源报:在您看来,电力企业将在能源供给侧改革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刘吉臻:首先,在国家宏观层面,能源革命的主题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取代过量使用的化石能源,同时变革化石能源的使用方式,推进清洁高效利用。此外,所有利益都应服从国家大局,绝不能因利益集团引导有误而放弃宏观大局。
其次,谁是供给侧?对于能源行业来讲,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就是供给侧,改革的对象就是它们。电力企业也应认清形势,通过创新、精细化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拓展新领域来适应新常态。
中国能源报:我国“三北”地区弃风、弃光、限电现象严重,其中甘肃省弃风、弃光率分别达到39%和31%,新能源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对此,您怎么看?
▍刘吉臻:我国的新能源替代才刚刚开始,其实,消纳问题并不难解。首先应注意目前很多现有先进技术并没有充分发挥。
我们应多用动态思维来解决电力问题,利用现有技术完全可以通过发电侧、电网侧到供给侧进行动态优化协调来缓解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难题,并切实推进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智能电网新技术的发展。
其次,目前的症结仍在体制机制上。火电人经常说“多上了风电压了火电,我在替别人做嫁衣”。很明显,火电也要生存,参与深度调峰也需要付出成本。现在国家把发电电价补贴都给了可再生能源,但我认为,将来也要对调峰电厂给予补贴。
值得注意的是,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如果从技术层面、定价政策以及管理机制等多维度来进行优化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