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行业将迎来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有预计称,2016年我国充电设施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元,到2020年将突破1000亿元,由曾经的寂寂无名到赢得政府和资本的青睐,与电动汽车俱荣的充电桩进入发展的春天。
对于聚电科技CEO贾雪峰来说,他们在还未看到曙光时就闯了进来,成为市场上首批“吃螃蟹的人”。时至今日,充电行业光芒四射,各方资本争相涌入,抢食这一块大蛋糕。作为行业的探路先锋,贾雪峰对整个充电桩行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诸如如何破解充电企业盈利困局、政府补贴补怎样最有效、充电桩行业近年来的变化趋势等。
行业门槛正在变高
随着政策的不断利好和电动汽车的逐步普及,充电桩需求大增。就聚电科技而言,仅在深圳地区就已自建充电桩2000多个。“自建充电桩只是我们业务的一部分,如果按桩的出货量计算,去年达到了万台级别,预计2016年这个数字还会有较大增长。”采访中贾雪峰告诉记者。
而在充电桩订单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更多的企业纷纷涉足其中。从2013年早期投资者进入充电桩行业,到2014年参与者变成公司事业部级别,再到2015年充电桩成为很多上市公司的一号工程。在贾雪峰看来,行业的参与者一直在变化,而2016年会有着本质的不同。陆陆续续有国字头、中字头企业宣布踏入充电桩行业,“今年门槛会高很多,已经不是几个创业公司、‘80后’的小团队就可以横冲直闯的了。”
除了“玩家”的变化之外,贾雪峰认为充电桩运营行业还需要经历差异化的阶段,也就是说,从商品的维度看,当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之后就要解决好与差的问题。“到那个时候,车主就会选择是用快充还是慢充?寻找交不交停车费的,选择价格的高低?就像住酒店,在网上可以自己去选。”贾雪峰解释说,“经历了这个过程,再来看一些满足更高需求的技术,比如无线充电、反向回馈电等。可能未来三、五年就会上升到这一层次。”
让用户用脚投票
“内部分家,硬件、软件、服务分头做。”贾雪峰向记者阐述聚电科技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应对之策,“我们的硬件和软件可以提供给别人,但是我们的服务水平更高。”
据了解,聚电科技在深圳起家时是从充电桩运营软件切入的互联网公司,后来充电桩硬件业务成熟固化,在2014年成立子公司聚电新能源;201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聚电开始做自己的汽车服务公司,做C端的运营。
在贾雪峰眼中,充电桩硬件资源稀缺性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所谓稀缺是个相对的概念,是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的,所以竞争的关键是能否提供优质的服务。“一个企业在一个地方集中建设了1000个充电桩,但是用户还是用脚投票的,聚电科技在边上建一两个充电桩,只要能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用户依然会选择这两个充电桩。”
据了解,聚电科技从入行就定位在运营服务,一直致力于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聚电科技的桩可以实现无人值守以及用户的便捷操作,就像用户操作微信一样便捷。桩的建设相对集中,用户愿意来我们这充电,因为每次来都有车位。如果仅一两个充电桩的话,则很有可能会被占用。”贾雪峰解释道,聚电科技是目前国内单个充电桩点建站建设成本最低的。“通过让利给车主,他们更愿意来我们这充电,聚电科技的桩基本能保证每个充电桩每天至少有一台车来充电。”
行业盈利关键在于放开充电服务费
充电桩的火热引发了不少企业在中小城市“跑马圈地”,贾雪峰担忧,“这并不明智。”在现在盈利模式还不是很清晰的情况下,过快扩张很危险。“尤其民企容易尾大不掉,甚至快速死掉。”而聚电科技的做法是,聚焦一线城市,“更重要原因是用户集中在这里”。
2月24日,国务院出台新的补贴政策,鼓励地方建立以充电量为基准的奖励补贴政策,减免充电服务费用。贾雪峰认为这很合理,“之前补贴到桩的做法可能有问题。”在其看来,充电桩建好只表明具备售电能力,但并不代表结果就很好,且补贴发下去,可能更多的是到了集中电站,但对分布式电站,政府则很难统计。“政府现在鼓励补贴给用户,比如可以加个装置来统计一年所用的电,然后向政府申请补贴,这样用户对充电的费用就不那么敏感了。”
尽管行业前景向好,但目前尚未有一家充电服务商盈利,贾雪峰的判断是:“充电服务费收得太少,这是核心!”
国家提倡充电桩行业发挥民间资本力量,利用金融杠杆,拓展商业模式,如与租赁等其他业务结合在一起反哺充电服务。“既然都知道这个行业不赚钱,还不如放开服务费用的限制,让市场来决定。”贾雪峰建议,由市场行为、供需双方来定价,自然会形成一个平衡的价格,“而在用户选择愈加多样性的市场中,价格也不会很高。”
这也涉及到金融创新,出身投资人的贾雪峰补充称,聚电科技是第一家做充电桩众筹的企业。“但如果一个金融产品基础包不具备盈利能力,那么在这上面做的所有的金融杠杆都不牢固,反之如果能够盈利,则可以创新出更多的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