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下降了4.9%,近6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的生存环境越发艰难。
纺织大国,国际比较优势渐弱
201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欧盟出口额同比下降9.3%,对日本下降11.6%;与2008年相比,劳动力成本增长2倍多;订单外流明显。
猴年已入春,纺织业的寒冬仍未过去。去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下降了4.9%,近6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今年前两月,出口降幅继续扩大,服装出口下降11.8%,纺织品出口下降9.3%。
作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中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一向明显。完备的产业链、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性价比较高的产品质量与服务,使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占到了全球的54%,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到全球的37%。
然而,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的生存环境越发艰难。
劳动力成本持续高涨,降低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性价比。“与2008年相比,企业劳动力成本增长了2.5倍,人工成本持续提升是纺织制造环节面临的主要压力。”中国宝娜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祖群介绍,目前劳动力成本占企业成本的18%,是企业降成本绕不过的难关。
日元、欧元持续贬值,关税壁垒增多,导致在全球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订单外流。特别是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在今年春节前签署,使大量纺织业订单转移至东南亚,特别是越南。据介绍,TPP实施后,越南出口美国的纺织品关税将会从17%—32%降至0。
“靠企业自身努力,可以将成本降低三到五个百分点,但是关税这十几个点,即便是阳光这样的优质企业也很难消化。”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说。
订单外流,不仅出现在低端领域,中高端市场也面临挑战。作为全国最大的精毛纺生产企业,江苏阳光集团有一半产品出口欧美,在海外中高端市场上很有口碑。然而,去年以来,陈丽芬发现,不少大客户、高端客户将订单重新放回了欧洲,因为高端产品的欧洲制造成本居然已经低于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也验证了订单外流的情况。201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欧盟出口额同比下降9.3%,对日本出口额同比下降11.6%。
要素价格在提高,制度性成本也没有降低。长期以来,棉纺企业加工环节增值税的高征低扣,导致4个百分点的成本压力。尽管去年9省份相继推出改革试点,棉纺企业所使用的皮棉可以按照纺织品适用税率17%进行计算抵扣,但由于手续麻烦,依旧造成企业的资金压力。此外,棉花配额的存在依然阻碍企业灵活运用国际市场平抑成本,加大了棉纺业的经营困难。2015年我国棉制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9.7%,较2014年降幅扩大5.6个百分点。
“棉花的进口政策不改变,国内棉农和纺织企业的利益都受损。”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亚夫透露,因为存在棉花进口配额的阻碍,如意在澳大利亚种植的优质棉花只能送去印度纺纱,再进口到中国做面料。“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坐收渔利,他们的棉纱都卖疯了。”
降低成本,向智能制造寻出路
智能制造可使生产效率提高一倍,企业希望以智能化对冲人工成本高企,“人用得越少越赚钱”成纺织业难以回避的事实。
初春,我国首个智能针织产业园在江苏沭阳破土动工。黄祖群对这个占地6000亩的新型工业园寄予厚望。“人工成本太高,很难压下去,可工人素质却不高,产品品质就很难提上去,这个结只能依靠智能制造来破解。”黄祖群说,借这次智能化改造,企业的人均产值有望翻倍。
亚洲最大的袜业企业、上海中昊集团董事长高宝霖也看好智能制造对于纺织业转型升级的推动。智能针织产业园开工当日,就签下了5亿元的项目投资协议。“投资智能制造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人用得越少越赚钱,这是现在纺织业无法回避的事实。”
智能制造,在《中国制造2025》中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是指通过人机一体化系统在制造过程中进行智能活动,从而将传统制造系统提升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的水平。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将具有更精准、更敏捷的制造能力。
“如果说福特流水线生产方式,使大规模生产支撑了美国制造,日本丰田的生产方式使精益生产响亮世界,那么现在各国都在角力的新生产方式就是智能生产。谁掌握了这种数据驱动的生产方式,谁就有可能站在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晓明说。
实际上,智能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蕴含着巨大潜力,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部分制造环节的智能化。在江苏邦源的包覆纱生产车间,300多台机械正快速纺纱,却难以看到工人的身影。据车间相关负责人介绍,受益于智能装备投入与工艺流程改造,原来需要七八十人的车间,目前只需不足30个工人值班,不仅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而且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