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旭,教授。江苏泰州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吉林工学院(现长春工业大学)教授、副院长、院长,全国第7、8届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6年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优秀教师,吉林省金属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现任《金属热处理》一级期刊的主任委员和第一副主编。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0年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技术协作积极分子等,吉林省英才奖章获者,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专于热处理,是我国材料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杰出的科学家。他提出了普低钢PDMS强化法,为解决渗碳齿轮传统正火工艺质量不合格、齿轮坯切削性不稳定、制品变形大等问题。提出了等温正火新工艺的解决方案,并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条等温正火生产线。编有《金属热处理原理》、《钢的等温热处理》等,其中《金属热处理原理》是热处理领域中发表论文被引用次数最...
刘云旭教授,一名由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科技教育工作者,一直把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和自己紧紧的连在一起。把为国家出力,为人民服务,不仅当成责任、义务,而且当成乐趣。在从事科技教育工作的同时,深入工矿企业,了解情况,找出问题,钻研学习、科学试验、解决问题,既协助企业促进了生产,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提高了学识水平和养成了专业兴趣。本着这种理念,他取得了辉煌成绩,在给党和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党和国家给予了他诸多荣誉,多次评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五次评为长春市劳动模范、一次特级劳动模范,三次评为吉林省劳动模范,一次特级劳动模范,1985年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90年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技术协作积极分子等。1992年退职,1998年退休。 刘云旭教授在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中凭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责任心,凭他对科学事业的坚韧奋斗和执着追求,凭他勤于治学和任劳任怨的耕耘精神,凭他对专业的博学和精深,凭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忘我敬业精神,为党和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长春工业大学的发展奉献他所有的光和热。无论是作为普通的教师还是作为一院之长,不论是在教学岗位还是在离休之后,都一如既往不图名利,无私奉献,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并赢得学界的公认。他用自已的言行,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师者风范。 刘云旭教授195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先是在第一机械部教育司工作,1955年到吉林工学院任教,从事金属材料和热处理学业,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使他对材料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干到现在就是五十多个年头。 这期间,发表科技论文120余篇,专著八部,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项,全国机械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项,吉林省科学大会奖5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2项,多次被评为吉林省劳动模范和特技劳动模范,国家优秀教育工作者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协作先进个人,教育部优秀科技工作者。同时,他还是全国第7、8届政协委员。现任《金属热处理》一级期刊的主任委员和第一副主编。在累累硕果和荣誉的背后,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勤劳,做出了许多个人牺牲。他常说:“无论在哪里,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是做什么,都要符合国家的发展要求,都要符合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实际工作中,他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付出,践行了自己的这份诺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全国高校中,金属热处理专业只注重讲解工艺,至于为什么没有一本系统的理论教材给出明确的解释。刘老师本人勤于到工厂实际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他在与技术工程人员、工人交谈中发现急需要有一本从原理上讲清楚热处理工艺制造依据的教材,他下决心由他完成这项工作,他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夜以继日的赶稿,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将金属热处理从原理的高度给出了理论上的答复,并成为全国高校的统编教材。至今为止《金属热处理原理》一书是该专业领域中发表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理论文献,依然被许多重点大学作为必修的理论课程。刘老师主持完成的轻工业部《低碳马氏体钢锹及生产线的研发》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该成果在十几个省市推广应用。当时,每年为国家创造两千多万元的效益,在理论上突破了热处理行业长期以来认为低碳钢是不能淬火使用的观点。另一项《从马氏体形态论发挥钢铁材料潜力》的理论成果,获全国机械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这两项成果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的普遍赞誉,被誉为具有创造性的成果。 1978年复院后,他首次把金属材料和热处理专业改成材料科学和技术工程专业。那时,有些人和其它院校还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定义这门专业。十多年之后,几乎全国高校也都认同并改了过来。 上世纪60年代初,刘老师就开始研究热处理节能项目。在我校创办了第一个节能研究所,后来转型为我校高技术产品研制厂。在全国范围内,最先提出利用锻轧余热进行汽车齿轮件等温正火的理论,按其工艺理论生产的汽车齿轮件等温正火和渗碳自动线被列为国家火炬项目。产品鉴定时,哈工大雷廷权院士称赞为开创了国内热处理设备和工艺的先河,具有同时代国际领先水平。 艺高人胆大,刘老师经常深入企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我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常常是问题解决后什么回报也不要。 过去,在钢丝生产过程中为保持和提高产品性能,中间采用铅浴等温处理,铅是有毒物质,由于铅挥发,极大的危害了工人的身体健康,有的甚至患有佝偻病,脱发。刘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潜心研究。那是文革年代,他冒着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的罪名,大胆的提出了用盐浴代替铅浴的工艺措施,有人问,出现问题怎么办,刘老师果断的讲:“我负责!”就这样,经过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后来,吉林日报发表了“送走铅瘟神”的文章。在本该获得荣誉的时候,刘老师却悄悄地退到了背后。1981年起,大型齿轮轴承(直径4.32米)淬火是很难解决的事,由于我国没有这方面的处理经验,全部依靠进口,当时一件合人民币四、五十万元,搞坏了责任是相当大的。刘老师从热处理原理出发,认为是可以实现的,非常有魄力的提出要我们自己搞。要知道,这种实验是不允许失败的,时间紧,任务重,有没有给反复做模拟实验的资金和必要的支撑条件,只能直接进行生产处理。刘老师也担心出事故,让工人远离现场,自己亲自动手调试。其实,他通过对钢的成分和原理分析,制定了合理淬火工艺,内心对于成功有把握的,但同时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工人们不禁竖起大拇指,说“刘老师才是我们需要的专家”。一直以来,刘老师就是善于把理论应用生产实践的典范。他心里装载着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事后他对工人讲:“我不用什么奖励,只要能把事情做好不出错,我就满足了。”这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崇高的精神境界。 刘老师博览群书,尤其是在他从事的专业领域里,视书为命。在动乱年代,受读书无用的干扰,哪还有多少人有心思读书和钻研业务呢。可是刘老师不同,就是在那个时候,他走路都看书。一次,一位年轻人故意跑到他身边,撞了他一下说:“喂!先生,还看啥书,没有用。”他却不以为然,在他心里,读书总是有用的,国家要发展,要建设,要强盛就不能没有知识。就是在那个年代,在他头上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大帽子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科学研究。他依旧深入生产实际,从中吸取营养和力量。蹲在“牛棚里”,守在炉灶前,依然忘我地学习着,钻研着。在他的笔记本里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心得。里面有要解决的问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有他的科学见解。在他的笔记中,你会看到非常实用的由他自己多年实践并通过理论总结出来的“金属热处理”实用技术200例。他能不假思索地画出一百多条合金热处理“C”曲线,堪称一绝。在合金设计方面更体现了他精湛的理论功底。由他设计改性处理的Mn13耐磨钢,用于鞍山矿业集团大型球磨机衬板比原来使用寿命提高一倍。他设计的低碳低合金空冷贝氏体钢,锻后无需热处理,对比传统材料大量地节省了能源。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经台架试验,合金满足材料使用性能要求。他关于钢贝氏体开始转转变点的理论计算。被英国剑桥大学在尖端项目超级贝氏体钢设计中引用,并发来征寻意见。他时刻跟踪科学发展的前沿。他比较早地进入到了纳米材料领域,凭借他对纳米材料科学的熟知,帮助四平市高斯达纳米材料制造设备公司进行纳米技术开发,为企业申请到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资金1.2亿元。而他自己分文不取,这也体现了他另一面心底无私。还有他为白城泵业有限公司进行合金设计,一下子就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后,企业获得了材料配方,他也没取分文。他不是不懂应该有合理的回报,因为他是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人。他说:“企业有困难,我们能做到的就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企业一时有困难拿不出钱来,以后能发展就好了。”还说:“这方面我不会说,以后你们去讲。”他就是这样,很少想着个人利益。 刘老师时刻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鼓励和培养他们对科研的积极性。尤其支持到生产实践中去,把理论结合于生产实践解决问题。他对年轻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总是耐心、仔细地给予解答,并帮助拓展他们的科研思路,帮助他们进行科研立项,扶植青年教师成长。他主张,要想传授好专业知识,必须有实践经验。把实践回归到理论上才能授教于人,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培养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客观地讲,材料学院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得到过刘老师的言传身教,都对这位严于律己的师者报有一份崇敬之心。 刘云旭老师在担任吉林工学院院长期间,为我校的发展,为党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每天都超负荷地工作,以他的胆识和才智为学校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从他退职后,卸下了领导者的担子,却没有忘担负起师者的责任。退休十几年来,他到学校上班的次数甚至比一些正常在岗的教师还要多。而今他已是76岁高龄了。一段时间,他的三个女儿一个在北京中国社科院工作,另两位都在国外从事研究工作。由于工作忙,小孩没人照顾,刘云旭老师的夫人朱启惠老师也是我校材料学院的资深教授,,担负起看护外孙和外孙女的重任,常常是刘老师一人在家,自己照顾自己。按理,他应该和其他人一样享享清福,子女们也动员他去北京、去国外享受天伦之乐,护照都为他办好了。可是,他却没有去选择。为什么?因为他心里有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说:“我好不容易静下心来可以全心全意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哪都不去。”不仅他自己是这样,他还让他的女儿回学校参与部分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的二女儿刘澄博士是该专业的顶尖人物,受聘我校材料学院客座教授,经常回来进行学术交流,并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三女儿刘萍现在美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1.汽车零件国产化重大技术攻关 1)轿车渗碳齿轮坯等温正火:渗碳齿轮是汽车的重零部件,在整个轿车国产化的价格比重很大。为解决一汽(捷达车)、二汽等企业渗碳齿轮传统正火工艺质量不合格、齿轮坯切削性不稳定、制品变形大等问题。刘云旭教授提出了等温正火新工艺的解决方案。而当时国内教科书、期刊均无此述语,企业专家们对此方案存有疑惑,但鉴于捷达轿车国产化的燃眉之急,决定由他主持研制一条等温正火生产线在一汽专用车厂试用,结果获得成功,为德国专家认可。此后,等温正火生产线在国内迅速普及推广。到目前,汽车齿轮不经等温正火不能使用,已经成为行业内共识,其研制的等温正火生产线,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2)高碳非调质钢汽车连杆:捷达轿车连杆采用高碳非调质钢制造,解决了锻后控制冷却的技术关键,具有节能、简化工艺、零件质量高等优点。他专门研究了这种钢控制冷却与显微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在Materials & Design(1998)和国内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果,不仅为连杆国产化提供了依据,而且为进一步扩大这类钢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2.节约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 针对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出现的能耗增长超过GDP增长这一难以使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他提出了零件节能热处理技术方案: 1)利用锻造余热空冷制造汽车前梁的研究。前梁是汽车中最重最大的锻件,原采用合金调质钢,经淬火、高温回火处理,每吨前梁热处理加热耗电达600KMh。 为节省这一能耗,他设计了一种低碳低合金空冷贝氏体钢,锻后无需热处理,经台架试验,寿命达到调质钢件技术要求,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 2)汽车渗碳齿轮坯利用锻(轧)余热等温正火新工艺。利用齿轮坯锻(轧)成形后的余热,精确控制冷却,使齿轮坯无需再正火,每吨锻件节电400KM·h,并改善齿轮的切削加工性和减少齿轮最终的变形。产品经厂家使用证明质量良好。有关研究成果已在美国Minerals, Metals& Materials society 会议论文集(1999)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也发表了多篇论蓍。 3.节约重要资源的新材料研发 为节约我国紧缺的金属铬资源,刘云旭教授设计研发了低铬耐磨材料。 1)研发了低铬耐磨球(国内需求量100万吨)。他与吉林铁合金合作,用低铬(<2%)代替高铬耐磨球,其硬度、抗冲击性都达到高铬球的技术要求,同时降低了成本。 2)设计研发了消耗较大的无铬耐磨白口铸铁产品,经工厂生产性试验表明,新材料的性能与含铬15%、钼3%的铸铁比相当,而生产成本可降低50%,极具竞争力。该产品全国年消耗超亿元。 4.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的研究 刘云旭教授对纳米技术应用于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1)他与四平市高斯达纳米制造设备公司合作,为纳米技术应用进行设计和试验研究,为企业申请到国家东北老工业斟地改造项目基金1.2亿元。 2)他与四平换热器企业合作,研发了抗积垢(水、油垢)表面纳米技术,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提高了换热效率,进而市场竞争力增强。 3)他对常规武器表面纳米技术处理进行了研究,显著提高耐磨性、耐蚀性、耐热性,现样品已交总后勤部检测中。 5.中药材超微细化先进制造技术 刘云旭教授从中药材先进制造技术理念和中药转斟因治病机制出发,提出了中药材超微细化增高疗效的低温加工方法,编写了“中药超微细化先进制造技术”和“中药治医机理探讨”两篇文章。 1)他与吉林农大药材学院、长春中医学院等单位合作,进行了“中药超微细粉颗粒加工设备,制剂工艺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成果。 2)他与敦化力元药业公司合作,开展“瓜霜退热灵胶囊的二次开发”的研究,对名贵中药超微细化加工后大幅度提高混合成药疗效进行了研究。 6.刘云旭教授对抗灾害能力、确保安全的增强材料及装置进行了研发: 1)他目前正在研发抗地震用钢。他从“小震完好”,“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目标出发。研究了抗地震钢筋。初步研发具有高强度同时具有高延、塑性的抗地震用钢,通过试验得到高于目前广泛使用3级钢筋强度一倍的效果。 2)他对煤矿“双通”,“网预报”安全系统进行研发。提出了“煤矿双通,两预报安全系统研发建议。 在刘云旭教授无私的奉献和热情指导下,一大批中青教师成为了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刘云旭教授的教育思想、科研理念和忘我的工作,深深感染着他的一代又一代学生。
(1)与一汽、通钢合作,研发了一种新型汽车前梁专用非调质钢,由省科技厅立项,现完成台架使用寿命试验并通过鉴定,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根据近年来地震频繁、地震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以及建筑物倒塌情况编制了《抗震钢材研发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并立为教育厅的研发项目。 (3)设计并生产了一种低合金、高强度、高耐磨性和抗破裂的合金钢磨球,目前正在鞍钢矿山公司进行生产性试验。 (4)为扬州恒达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条网带式渗碳齿轮坯等温正火生产线,解决了目前国内设备难以生产合格产品的问题,现已正式投产。 (5)为长春客车厂攻克客车冲压侧梁开裂的技术难题,找到了冲压开裂的原因和防止办法,经生产性试验合格率为100%。 (6)完成了白城市粉末冶金厂用添加微量纳米金属粉降低铁基粉末冶金零件烧结温度200摄氏度的节能科研任务,现已投入生产。 (7)为鞍山钢铁公司研发了新型秋磨机衬板,在很少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使用寿命由2000小时延长到5000小时。 (8)与山东省楔模轧厂合作,研发设计了“利用楔摸轧钢件余热等温正火新工艺新设备”,每吨钢件可省电400度,已经按此工艺生产钢件经某汽车厂使用证明性能良好。 刘云旭同志还有很多科技贡献,他不但为长春工业大学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为吉林省的乃至全国的科技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6年刘云旭同志被聘为长春工业大学科协副主席并当选吉林省军工创新协会常务理事。作为长春工业大学的老校长,更为难得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科研工作组织给他派车或给他报销车费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还风趣地说:“我身体还好,步行就当运动了”。就是这样的一个老科技工作者,就是这样一个老校长,一直在科研第一线为学校和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从他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的高风亮节和广阔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