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最近公开的2016年1月《地下水动态月报》(以下简称《月报》)显示,全国地下水普遍“水质较差”。具体来看,水利部于2015年对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江汉平原的2103眼地下水水井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IV类水691个,占32.9%;V类水994个,占47.3%,两者合计占比为80.2%。
值得注意的是,IV类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已经不适合人类饮用,V类水污染就更加严重。这也意味着,超八成地下水遭受污染威胁。《月报》还显示,主要污染指标中“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与此同时,地下水还遭受严重的超采威胁。数据显示,2016年1月,全国主要平原区地下水储存量比去年同期减少82.4亿立方米(约82.4亿吨)。
多为浅层地下水
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和松辽等流域,污染和超采正在成为流域内地下水的主要威胁。
在水利部本轮地下水监测中,监测范围基本涵盖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渗影响,水质评价结果总体较差。
本轮2103眼水井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无I类水,II至III类水418个,占总数的19.9%;IV类水691个,占32.9%;V类水994个,占47.3%。
其中,主要污染指标除总硬度、锰、铁和氟化物可能由于水文地质化学背景而监测值偏高外,“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本轮全国范围内的监测,正是按照2011年公布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的部署,为摸清地下水污染的“家底”,规划提出到2015年要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
“IV类水已经不适合人类饮用,V类水污染就更加严重。实际上,这两类水都已经不太适合人类接触。”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监测流域和监测对象看,这个高达80%的数值并不特别令人惊讶。其中出现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是因为流经城市的浅层地下水,更容易遭受农业面源、工业废弃物以及垃圾掩埋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浅层地下水的污染,与地表水的污染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马军指出,“以浅层地下水为主要监测对象的结果,也说明流域内地表水亦存在相应污染。旱季时,浅层地下水会补给地表水;同理,地下水的补给来自地表水。”
污染、超采威胁“水安全”
地下水遭受污染,或产生严重的“水安全”问题。
根据此前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657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全国范围内,有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那么高达八成的地下水污染监测结果,会影响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吗?
“一般来说,城市内多采用深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深层地下水不易遭受污染。”马军说,“但还有很多农村地区居民饮用浅层地下水,污染将主要对他们带来影响。”
值得一提的,除污染问题外,超采也是我国保障“水安全”的一大威胁。
《月报》数据显示,2016年1月,全国主要平原区地下水储存量比去年同期减少82.4亿立方米,单黄淮海平原就减少了49.2亿立方米,其中又以河北地区地下水储存量减少为首:一年间,河北地区减少了22.1亿立方米的地下水。
马军表示,“针对地下水的治理,其花费更甚于治理地表水,地下水污染问题相对复杂,而地下水的超采,还会带来地缝、塌陷等次生灾害。”
外媒眼中的中国水污染:比空气污染更严重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万里海疆形势也不容乐观,赤潮年年如期而至。在美丽的渤海湾,浊流迸溅,海面上漂浮着油污。
中国同时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淡水资源还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约5米处就能打出水来,现北京4万口井平均深达49米,地下水资源已近枯竭。
内地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外媒报道热点,在最新一篇《如果你觉得中国的空气脏,你应该去看看那里的水》组图中,盘点中国各地日益恶化的水污染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变化环境下的水安全:问题与对策
“十三五”期间中国水资源的重大需求是什么呢?其核心是支撑2020—20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健康,要有良好的生态关系,这里涉及到水安全的保障问题,我们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下,破解中国复杂的水安全问题,包括城市水、农业水、环境水、生态水以及国际河流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全社会节水是唯一必经之路
中国用水的总量呈增长趋势,人口是刚性的,人口增长了,水用量必然要增长,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加速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社会节水战略。
举一个例子,2012年UNEP国际水战略项目中有一个启示,他们提出怎么样提高水的生产率,不是利用效率,水的生产率是指从生态系统影响中解耦经济增长。未来几十年,人类的主要挑战在于满足2050年高达90亿人口所需的能源、土地、水资源和材料的需求,同时要承受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健康威胁的影响。为应对这一挑战,国际上提出“绿色经济”转型,绿色增长、绿色发展,要朝这块转型,探索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模式,为实现该目标,需要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及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
以新加坡为例,因为新加坡的例子是国际水组织比较提倡的、非常好的用水模式,新加坡经济增长25倍,用水量只增长5倍,新加坡居民住宅用水量(1995-2005)不是零增长,而是衰减的,怎么达到衰减呢?在用水量减少的情况下,实际上保证了生态环境的用水,为了做到这点,它实现海水淡化、中水循环,通过高科技的循环利用生产出来的水可以直接喝,过去马来西亚向新加坡供水,就像深圳向香港供水,如果马来西亚不向新加坡供水,他们就会发生国家战争,现在新加坡通过发动它的节水战略,每个房屋自备的雨水利用都做到了极致,所以他们不需要马来西亚也能独立供水,我觉得这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好的启示。
保障水安全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只有科技创新才能解决刚才说的瓶颈问题,中国经济要发展,要有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好的生态环境就需要水,社会经济也需要水,怎么处理好这样一个矛盾呢?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复杂的水系统问题,它不光是水量、水质、社会经济、人文活动。要解决问题,科技创新与现代化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比如低成本高效率污水处理新技术,在生物膜方面需要有创新;还比如海水淡化,这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靠近海,没有海,成本照样上去,海水淡化中的能源消耗是非常厉害的。此外,虚拟水/流域水的综合管理,都需要科技创新。
中国要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水管理的体制与制度创新至关重要。过去中国是“九龙治水”,是从防洪的角度,而现在面临着水量和水质问题,涉水部门多,但尚无全国层面的节水法律法规,同时我们要唤醒公众的节水意识。建议尽快制定国家水安全中长期规划和战略线图,从中国国情和发达国家的水管理经验教训看,以2020年零增长,2030-2050年逐步实现负增长为总体目标,制定中国水安全的战略目标。有效的途径就是“产学研用政”协同与联合的中国水安全科技创新联盟,来把城市水、农业水、环境水、生态水、流域水以及国际河流统筹管理,其中产业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教育为本,道德为先。道德就是要重视水,把水作为生命之源,建议积极推动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教育与宣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实现全民教育、全民行动,希望在全国甚至在农村进一步拓展。为实现水美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清洁的水、土地与空气,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梦目标,大家一起努力、奉献与奋斗。
多地出台地方性水污染治理防治计划
多地近日出台地方性水污染治理防治计划,进一步细化“水十条”。从政策来看,普遍强调污水处理厂提标、地表水环境提标和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分析人士指出,污水厂提标改造市场达近千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水治理行业仍将快速发展;同时,黑臭水体治理市场未来两年将集中爆发,流域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污泥治理领域值得关注。
据中国证券报4月1日消息,根据《长春市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到2020年,饮马河、伊通河、卡岔河、沐石河等水质消灭劣Ⅴ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并将整治37处黑臭水体。
《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2016年底前,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小”企业;到2017年,划定并公布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2020年底前,基本消除目前存在的225条城市黑臭水体,城市和县城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
按照上海市“十三五”河道水环境治理目标,到2020年,上海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78%。南宁市提出,今年实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20%以上,争取达到40%的目标,2017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内河流、湖泊、坑塘等黑臭水体。佛山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则表示,到2016年底,全市6条黑臭河涌要基本消除黑臭。
污水治理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城镇黑臭水体现象严重,水污染涉及范围广泛,推进水污染治理尤其紧迫。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近日表示,通过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进行排查,全国的黑臭水体数量为1880个,其中重度污染613个,轻度污染1267个。
在此背景下,“十三五”期间,水污染处理尤其是工业污水处理板块被列入工作重点。“水十条”得到细化后,将对污水处理企业形成长期利好,尤其是水务设备行业、污泥处理、再生水利用等细分领域企业有望步入快速成长期。
据E20研究院测算,截至2020年,要实现国家提出的黑臭水体比例在10%以下的治理目标,市场空间规模将达4000多亿元。目前各地方政府都在制定本地的治理目标,由环保企业参与黑臭水体治理的PPP模式被认为更具可操作性。A股中碧水源、兴源环境、博世科等上市公司,涉及水污染防治相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