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PPP项目近年纷纷在各地上马。值得注意的是个别项目存在低价恶性竞争等风险。业内人士建议,PPP须注重公平性,健全行政、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配套,从立法、政策制定和落实细则等方面入手,保障企业合理的投资收益,实现多方共赢。
发展快
据了解,PPP项目中环保PPP项目比例大。从项目构成看,水务项目数量高于固废、土壤、大气等项目。水务PPP项目包括供水、再生水、污水处理等。
有环保企业负责人认为,“十三五”时期,各界仍然看好环保领域的PPP项目。
因具良好的资本实力,一些企业谋求业务转型瞄准水务项目。近来,一些行业外企业进军环保行业,加速了产业格局的调整。
作为环保领域试水PPP的企业,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陆续建立了40余家PPP合资企业。碧水源集团董事长文剑平认为,PPP模式的目标应该是改善政府融资渠道,支持社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存风险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认为,资本的涌入,为环保行业带来了一股新动力,并促成了一系列的并购整合。行业并购推动了环保企业的竞争合作和融通,形成综合性的环保集团,有利于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的“环境刚需”。
但过热的资本会让环保行业存在“虚火”,容易产生不理性的行为。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PPP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风险、合作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等。
据了解,PPP项目多属公益性项目,有的招标时约定土地是划拨,但项目公司成立后,往往难以获得划拨土地使用证,有关部门要求走土地出让的途径。
赵笠钧说,“特别是在外来资本的冲击下,容易出现恶性竞争。”
“招标时若一味降低资金需求和技术门槛,会导致处理的污水不达标。”文剑平说。
需措施
财政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副主任焦小平说,PPP的发展需要健全的市场环境及行政、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配套。“PPP核心理念就是打破垄断,反对地域和所有制歧视。我们希望通过市场竞争,在国内形成真正的公共服务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一体化的综合运营商。”
环保领域企业负责人及专家普遍认为,PPP模式需要几大要素保证实施:一是公开竞争,即民营企业、改制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平等竞争;二是把风险和收益挂钩,在政府和社会资本间合理分配项目风险;三是全生命周期合作,即把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进行整体优化;四是做到按效付费,把项目回报机制与绩效挂钩。
业内人士建议,从立法、政策制定,以及操作执行层面的操作指南、合同指南和标准体系等方面建立架构和细则。
赵笠钧提出,资本的进入应更加理性,投资者需要对行业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对市场有清醒判断。加强技术、自身能力建设,以及行业企业间的融通。
“当前PPP落地率仍不高,民营企业参与度仍不够,但我认为民营资本5年之后会在公共服务领域全面崛起。”焦小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