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17日,日本本州岛发生的强震已造成逾40人死亡,上千人受伤,当地房屋道路受损,交通、生活被打乱,其中熊本县受灾最为严重。从现场传回的图片可以发现,毁损倒塌的建筑大多为传统的土木和混凝土预制板建筑,相较之下采取抗震措施的现代技术住宅则岿然屹立,这引发了舆论高度关注。
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是保护民众安全的最直接措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日本,其建筑抗震研究水平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虽然日本政府催促对以前建造的老木屋进行维修及重建,但由于经济长期低迷及财政困难,抗震住宅占有率一直停留在80%的水平,而另一份来自东京商工调查公司的报告也指出,本国建筑业持续萎缩,也给推广抗震建筑带来了隐患。
有学者梳理发现,日本推广抗震建筑相当重视新型材料的运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质量轻,强度高,而且安装方便,“盖房子跟搭积木一样轻松”。其中,就包括了绿色建筑的主要代表——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由于自重轻、惯性力小,以中等高度钢结构建筑为例,比起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自重减轻约三分之一,地震作用可减少30%-40%,地面上单位面积的负荷也可减少25%以上,防灾效果十分明显,完全是一副“硬骨头”。
我国长期以来同样饱受地震灾害之痛。当前国内普遍存在的传统土木、混凝土结构建筑遇强震极易倒塌,是地震灾难造成伤亡的首要因素。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世纪,我国有近50多万人在地震中遇难,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一半。面对沉痛的历史教训,在突发灾难后降低损失,在灾难事前规避损失,是全体居民的共同心声。
“让钢结构搭建抗震的生命方舟!”国内首个钢结构产业化基地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对此深有感触。“日本钢结构建筑的占比超过了70%,我国国内只有不到5%。”但是,变化也显而易见——在提升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提高国家防灾减灾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新一轮城镇化发展支点的当前,钢结构越来越多地为社会所接受。“虽然起步晚,但我们发展快。”单银木说道。
政策市场支持二次崛起
2000年底,位于杭州的瑞丰大厦项目动工。这座杭萧钢构承建、国内首次完全依靠自主技术建造的高层钢结构大楼,仅用6个月时间便拔地而起。2年后,由杭萧钢构承建的武汉民生银行竣工,成为全国首座由土建改为钢结构的超高层建筑,刷新了国内长期沉寂的钢结构建筑史。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总理的表态无疑为钢结构带来了一个好兆头。”在单银木看来,这也为打好技术的“组合拳”蓄足了内力。单银木介绍,杭萧钢构“钢管束混凝土束剪力墙体系”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做到了“小震不坏,大震不倒”,良好的抗震和防火能力也在杭萧钢构云南省、四川省捐建的4所学校得到了实际考验。
如今,凭着近300项专利的优势,杭萧钢构开始谋求转型,从生产商转向输出技术、管理和品牌的服务商。记者了解到,杭萧钢构以技术实施许可的方式开启新商业合作模式,直接输出企业钢结构核心技术,合作伙伴拿到授权后可自行建厂、标准化生产,从而实现了直接出售产品一举转变为出售技术使用权,企业在应用大批量生产模式提高工业化集成水准同时,又减少了运营、人力、融资成本,在市场抢得先机。2015年,杭萧钢构就凭借该项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净利润增长近一倍。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钢结构建筑以其高度工业化、轻质高强的优势,大幅提高安全技术标准、实现绿色施工,是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政府可将具备条件的城市列为国家钢结构产业发展试点,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商业模式,以加快钢结构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在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市场对钢结构等建筑优势的日益开明的众多利好下,钢结构建筑还将迎来二次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