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江西于都:光伏发电 一个老区县的扶贫路径选择

   2016-04-21 大江网 2470
核心提示:光伏发电是什么东东?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太阳能光伏组件把太阳能辐射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发电方式。光伏发电是当今太阳能发电的主流,所以,现在

“光伏发电”是什么东东?

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太阳能光伏组件把太阳能辐射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发电方式。光伏发电是当今太阳能发电的主流,所以,现在人们通常说的太阳能发电主要是指光伏发电。

分布式光伏发电特指在用户场地附近建设,运行方式以用户侧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且在配电系统平衡调节为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

分布式光伏发电遵循因地制宜、清洁高效、分散布局、就近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替代和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发电和能源综合利用方式,它倡导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的原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同等规模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同时还有效解决了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运输中的损耗问题。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是建在城市建筑物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该类项目必须接入公共电网,与公共电网一起为附近的用户供电。

于都发展光伏发电现状

在扶贫开发重点村村口的荒地上,一座座光伏电站格外显眼;在罗坳镇大桥移民新村、贡江镇红峰村、银坑镇营下村等地,楼顶上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整齐划一,蓝色多晶硅组件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一条条电缆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源源不断地将电流传输到了电网……

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扶贫攻坚片区县。在加快推进扶贫攻坚的战略中,我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胆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光伏扶贫实践。截止2016年3月底,全县“光伏扶贫”已覆盖7390户贫困户,建起村级联户电站156个,全县将有3万户以上扶贫对象通过光伏发电产业实现脱贫。省市领导肯定说,于都县光伏扶贫的成功实践,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光伏发电,一个老区县的扶贫路径选择

“多亏了光伏发电,从去年6月到现在,家中已经有3500元进账了,可以抵过养十头猪的收入。”谈起光伏发电,罗坳镇大桥移民新村贫困户陈佛生就掩饰不住满脸的开心。

家住罗坳镇大桥移民新村72岁的农民陈佛生没想到,穷了大半辈子,如今当上了“发电站站长”,通过“卖电”,一年能增收5000余元。年迈体弱的陈佛生正是于都县光伏扶贫试点的第一批并网发电受益者。在大桥移民新村,142户贫困户家都安装了光伏发电。

于都辖23个乡镇357个行政村,总人口110余万人。其中“十二五”贫困村156个,“十三五”123个,贫困人口3.36万户13.55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2.4%。我县在精准扶贫摸底中发现,‘失能’、‘弱能’家庭多,成为扶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

以安装5千瓦装机容量为例,每瓦7.6元,需3.8万元资金,政府补1元,供应商赞助1元,每瓦只需5.6元,贫困户只需投入2.8万元。经过测算,5千瓦装机容量年均发电量约6000千瓦时,供电公司收购电价0.8193元/千瓦时(入网电价0.3993元+国家度电补贴0.42元),加上争取省里度电补贴0.2元,年均发电收益5000元左右。假设银行贷款,前5年只需支付贷款利息,第6年起分期还本还息,并且县财政给予5年全额贴息,考虑到日常维护成本及费用因素,预计6-7年就可收回投资成本,可以说不用先掏一分钱,贫困群众就可以坐拥一家“阳光银行”。

安装服务企业的选择与确定事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于都将安装服务企业的选择与确定完全推向市场,采取投标竞价,并由纪检监察、法制办等部门实行全过程监管,真正实现实施门槛最低化、利益最大化。群众发展光伏产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迅速涌现了上欧安置区、禾丰大字小西湖移民社区、岭背滨河移民社区和金星移民安置社区、仙下龙湖脑移民安置社区、银坑营下移民新村、靖石乡黄沙村等一批光伏产业精品示范点。

多措并举,扶贫路上决不落下一个

“这个小型光伏电站有3000千瓦,是由县财政从产业扶贫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建设的,村里6户兜底能力不足的贫困人口的“输血”全指靠它了。”光伏发电带来的脱贫致富效应,岭背镇金星村党支部书记刁于阳深有感触。

在岭背镇金星村村口,村党支部书记刁于阳指着山坡上在阳光下分外耀眼的太阳能电池板介绍说。为顺利推进光伏产业扶贫工作,于都制定了《于都县光伏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本着群众自愿、自主选择安装企业的原则,扶持符合光伏发电建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安装3000-5000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并因村制宜、因人施措,采取多元建设模式,对光伏产业扶贫项目积极性高,具备安装条件的贫困户,推行贫困户“一户一站”模式;对自有房屋不具备安装条件的贫困户,由村委会牵头贫困户采取农户合作的模式,另行选择适宜场所,如村委会或村小学的屋顶、山坡,推行贫困村“农户合作”模式,建设屋顶或地面分布式电站,发电所得收入由参与农户自行分配。

与此同时,县里对贫困村实行光伏项目扶持政策。由县财政从产业扶贫资金中安排专项建设资金,为每一个贫困村安装30千瓦的光伏发电装置,每年的收益除预留10%作为管理维护费用外,其余分配给本村贫困户和用于本村公益事业,既“输血”又“造血”,为村里的集体经济积聚财源。光伏产业在于都扬势成优,目前全县有3个10兆瓦以上地面光伏电站项目,其中《中设国联于都县盘古山镇60MWp(一期20MWp)光伏电站中草药种植一体化项目》已于2015年11月30日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6月底完工并网发电。

“于都县正在创建清洁能源示范县、建设生态示范县,再结合扶贫开发,大规模实施‘光伏扶贫’项目就成为必由之路。”县发改委主任谢飞龙充满信心地介绍说,“截至今年2月份,全县‘十二•五’156个贫困村安装了30千瓦的光伏发电装置。今年6月底,‘十三•五’123个贫困村将安装到位,今年9月份将实现全县352个村全面覆盖,进一步扩大群众受益面,做到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个。”“于都具有良好的光热资源,光伏发电技术成熟,投资回报率较高、无需劳力投入、操作简单,一次性投资,可长期受益,特别适宜扶持‘失能’、‘弱能’贫困户。”县扶贫办主任王九龙说道。在王九龙看来,选择光伏扶贫项目是正确的抉择。县委、县政府经比选筛选,决定把光伏产业确定为本县七大扶贫产业的主攻产业和突破口。

2015年初,为了让光伏发电与贫困户“结缘”,我县选择了罗坳镇大桥移民新村、贡江镇红峰村两地试点。通过先行先试,确定光伏产业可为贫困户成功“造血”。

精准施策,让贫困户轻松成为受益者

“我家的光伏电站总投资约4万元,政府补贴5000元,光伏企业捐助了一部分,家里只需承担3万元。这3万元银行还提供贷款,政府贴息5年,年发电收入5000元左右。等于一分钱不掏,就能得到一座不断生财的电站。”家住贡江镇红峰村的贫困户钟汉良,谈起光伏发电带来的收益,更是欣喜不已。

钟汉良今年63岁,家中三口人,夫妻二人腿脚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儿子现年20岁是位聋哑人,平常主要做点零点,收入极少,生活非常困难。然而,正在实施的光伏产业扶贫,却为他们的生活照进了一抹久违的阳光。

困难群众发展产业资金是最大的“拦路虎”,如何让利于民,支持帮助他们轻松成为光伏扶贫的受益者,县委、县政府费尽了心思,明确按照“政府主导、农户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通过量身定制精准施策来推进。首先综合考虑投资收益、筹资能力、安装条件等因素后,设计确定到户光伏电站装机规模3——5千瓦。其次,创新银行信贷政策,通过省农行专门为困难群众量身定作信贷新产品——“光伏贷”,可以五年只付息,五年后还本,然后再续贷两次合计15年期限,并给予基准利率的优惠政策,从信贷制度上给予支持。同时,还配套推出安装补贴、财政贴息等叠加政策。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