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十年曲折路 两万监测点五年只建数百

   2016-04-26 千篇一绿微信2330
核心提示: 2011年,国务院批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时隔五年,两万余个地下水监测井,国土资源部仅建成326个,水利部未公布信息。今年地下水监测工
     2011年,国务院批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时隔五年,两万余个地下水监测井,国土资源部仅建成326个,水利部未公布信息。

“今年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会在全国其他省份全面展开,是攻坚的一年。”按最新计划,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将于2017年底全面完成。

20401个地下水监测井、326个已建成。这两个数据一个是2011年国务院批准通过“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应建的数量,一个是截至2016年4月11日,这一国家工程(国土资源部分)地下水监测站点的已建数量。

326 个监测点是来自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官网信息,也得到了国土资源系统一名匿名官员的确认。最新发布的2015年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国土资源部全国的地下水监 测点总数为5118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000个。后者包括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建成的监测点。

这一庞大工程承载着国 家监测、治理全国地下水的基础任务,自2011年启动以来,备受业界瞩目。20401个新建、改造监测站点,由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分别完成。其中国土资源 部的任务总量为10103个,水利部为10298个。南方周末记者致函水利部询问工程建设进展,截至发稿并未有回复。

国家级地 下水监测工程获批同年,由环保部上报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亦获得国务院批复。其中提出,建设全国31个省份地下水污染监 测预警和应急系统,期限为2011至2015年,投资逾22亿元。到2015年,基本掌握地下水的污染状况。

规划期限已过,而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建成总数恐远不如预期。

“两者是一回事。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与原来规划的进度安排相比,稍微缓慢些。”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地下水室主任刘伟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水利部月报风波

2016年4月5日,水利部例行发布《地下水动态月报》(2016年1月),新增“地下水水质”一项:IV类水占32.9%、V类水占47.3%,后被一些媒体误读为“我国超八成地下水不能饮用”。

错 误在于常识性混淆:地下水并不等同于饮用水。水利部对此做出回应:我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另外,数据来源于2103个地下水井的监测,且主要分布在北 方平原地区。“只能说80%的监测点位,不能说超八成的地下水遭受污染威胁。”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刘永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数据截图来自水利部地下水动态月报(2016年1月)。

既然水利部月报数据无法反映地下水的总体情况。那么,全国地下水水质具体情况究竟如何?

答案是家底不清。“由于地下水监测站点数量有限,只能得到大致情况,无法准确回答具体水质如何。”国土资源系统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该官员参与地下水监测工作。

除了水利部的监测外,国土资源部亦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并发布年度报告。根据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总数为4896个,其中水质呈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占比为61.5%。

“国 土资源部发布报告中使用的4896个地下水监测点,和水利部提到的2103个监测点都是此前已建成的,并不包括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要求新建的监测站点, 且二者并不重合。两家各自做监测,分别出报告。其中国土资源部的监测点多为深层地下水,水利部的则多为浅层地下水。”上述国土资源系统人士道。

“其中,国土资源部的四千多个地下水监测点中,只有一千多个数据可直接传到国土资源部,其他三千多个是省级的,由各省汇总后再上传。而这些监测点位中,有的已经老化。”上述人士说。

解决办法即:新建和改造更多的地下水监测站点。而这项国家级工程却未能按原计划时间推进。

事实上,早在2004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就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设立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专项的建议》。建议书附有40位院士密密麻麻的签名。几天后,有中央领导批示:“请发改委研究并提出意见。”

国家工程前传

“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建设法人单位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水利部水文局,前者负责国土资源部的建设部分,后者负责水利部的部分。上述部门负责人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或在截稿前未进行答复。

而项目提出之初,两家单位均是工程的积极推动者。“都说地下水超采严重,到底哪些地区超采多少量,严重程度怎样,目前的信息很难准确地说清。得靠监测,才能真正查清地下水水位到底下降了多少。”水利部水文局副局长林祚顶在此前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与2004年国土资源部提交建议几乎同一时间,水利部也提交了《黄淮海重点平原区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建议书》。但此后,也鲜有实际进展。

中 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2006至2008年间,国土资源部在南方大旱期间,曾组织北方的地下水队伍支援南方抗旱,当时打了不少井。后来 山东又发生旱情,南方的地质监测队伍前去支援北方,也打了一些井。这些深井后来部分保留了下来,做地下水监测使用。

上述案例仅是为应急而做的措施。而在漫长等待中,当时在建议书上签字的院士,有的已经不再做地下水研究,有的甚至已经离世。

直到2011年,国务院批准通过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

林祚顶的想法是分两批上报国家发改委。“希望第一批能在2013年内审批,这样2014年可以动工实施。”林祚顶2013年接受采访时说。然而,希望再次落空。项目直到2015年中期才正式开始进展。

十年“联姻”路

从 2005年起,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开始对“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共同进行申报,提交一个建议书,分别实施、信息共享。自此,两家开启了十年的漫长“求亲 路”。2011年国务院通过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后,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亦分别编制可行性报告,逐渐走向“合二为一”。

2011年,陕西相关政府部门在验收省级地下水监测点。图片来自陕西省地下水信息网

2012年8月,水利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4年7月22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上述报告。

然而,批复一份报告为何需要近两年的时间?对此,南方周末记者致函国家发改委。截至发稿,国家发改委仍未进行回复。

“技术问题不是主要问题。行政管理职权交叉以及部门之间分工才是主要问题。两部联合行文,比一个部门单独申请,要更加困难。”上述国土资源系统人士这样解释原因,“比方说,水利部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机制、技术标准,而国土资源部也有自己的标准、规范。”

例如地下水监测规范,南方周末记者通过网络检索,看到国土资源部有主持编制并发布的《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DZ/T0270-2014),而水利部则编制发布有《地下水监测站建设技术规范》(SL360-2006)。

“所以当两个部门同时申请一个项目时,这里面不能出现不同报价,不能出现不同的技术规范。这就需要部门间的协调。”上述人士说,“这几年开了不知道多少次会,终于协调出来了。”

依然是中国特色的办法: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设立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领导小组,分别由两位副部长担任领导小组的部级协调人。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两家联姻,也少不了“嫁妆”和“彩礼”。据从事地下水监测的一名专家透露,最终国土部门取消了水利部门在打井中所需的繁琐的土地申请审批。而按照此前的项目程序,国土部门建每一个井都要向水利部门申请打井许可证。作为回馈,水利部门省掉了国土部门的打井许可。

根 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水利、国土资源两部共同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初步设计概算》进行审查,并于2015年5月提交发改委。 2015年6月8日,国家发改委核定并正式批复了这一概算;10日,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对《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进行批复。自此,经过11年 的“磨剑”,地下水监测工程正式开始建设。

2017年全面建成

项目实施第一年,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国土资源部分)仅完成了总任务量的约3%。

“项 目建设进展,这得问财政部给不给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地下水与土壤污染调查防控室主任蔡五田直言。而第一年,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 (国土资源部分)得到的财政资金仅1亿元。国土资源部优先开展了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四省的项目建设,共350个,目前四省已完成预定计划的约93%。

“国家财政总支持资金为22亿,其中国土资源部约11.2亿,分三年拨付。预计今年(2016年)拨付7.5亿。”前述国土资源系统人士透露。

水 利部网站近期亦贴出了大量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的招标信息。最新的是4月18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内蒙古自治区监测井建设工程第2-6 标段招标公告》。根据该公告第一段“资金来源”部分所载:“本项目资金来源于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已落实。”

“今年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会在全国其他省份全面展开,计划建设7251个,是攻坚的一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如上数据。

另 据上述地下水监测专家介绍:目前主要针对的是国家级地下水监测项目,接下来还要推进三级建设——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按照预想,未来所有的监测井都会以 大数据的形式汇总到新建的监测大楼,共同运行和处理。“如果这项地下水监测工程确实能够全面开展下去,那与原有的监测相比,简直会是鸟枪换炮了。”

按照最新计划,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将于2017年底全面完成。

“地 下水监测方面,至少是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三龙治水’。希望未来水利和国土资源部门之间可以实现信息、技术的沟通与共享,所有参与部门都可以统一 工作,而非现在每个部门各自出报告。这样效率会提高很多,也会避免资源浪费。”蔡五田向南方周末记者提出上述希望。

据袁道先院士介绍,目前《地下水管理条例(讨论稿)》正在征求专家意见。袁道先拿到讨论稿,其中第一部分就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或将以国家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另有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相关人士提出,目前,除了关注建设资金的问题以外,还需要关心工程建成后,运行资金保障问题,这个更为重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