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环保产业以其长期稳定的现金回报成为资本追逐的投资对象。据公开资料,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约达4.5万亿元。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无疑是众多企业不可抗拒的竞争法则。
“环保发展应该由环保指标、目标和产业‘两条腿’协同前进,但如今环保产业这条腿是跛的。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发展。”4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2016亚洲环保峰会”发布会上,国务院特殊津贴教授区岳州说。
“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被定位为国家支柱性产业。据预测,2016年我国的环保产业市场将高达30万亿元人民币。
2011年全国范围环保相关产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环保相关产业从业单位数23820个、从业人数319.5万、环保产业收入总额30752.5亿元人民币。区岳州说,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每家环保企业的收入额仅1亿多元。就是在经济和环保产业相对发达的广东省,每家环保企业的收入额也不过是2亿多元,可以说是“小而散”,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国家的环保指标、目标靠什么来完成?依靠的是环保产业。如今政府正在转变思路,提出了环保供给侧改革。这都促使各方把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落在实处。”区岳州说,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使用成本的增加,与国外PK的话,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别人卖苹果6,我们只有卖苹果7,才能立于竞争和发展的不败之地。”
环境治理更体现效果
“以前的环境治理注重总量控制、减排指标等数字,导致公众对治理效果没有直观感受。‘十三五’转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目标后,有助于公众更全面地环境治理,切实看到治理效果。”业界资深人士赵笠钧说。
环境质量的改善,要让公众看得见、感受得到,这对政府的环境管理和企业的环境治理技术都提出了新要求。
从政府方面看,环境管理也将注重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环境治理将从点源转变为系统性治理。比如,从一个工业企业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到整个流域的环境管理。
特别是在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环保部长陈吉宁指出,要解决科学技术问题,提高科技保障能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目标考核。
“十三五”期间,除传统的水、气、固废等污染治理,公众看不见的VOCs、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也应该成为重点。“因此,‘十三五’规划中,环境治理要更加系统,不能公众看到什么才治理什么,而是要更加全面地对环境治理进行规划。”赵笠钧说。
引进技术成并购主线
目前,中国的环保企业数量大概在4万—5万家,绝大部分为小型企业,对于这些小企业而言,无论从经验还是实力上看,走上国际市场并不容易。
对此,赵笠钧介绍,从2009年开始开展环保走出去工作,走出去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包括双语的人才、对国际标准的理解、做国际项目的经验等。
“对于企业来讲,如果没做好准备,就很匆忙地走出去,这个可能要付的学费代价会比较大。”赵笠钧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全球并购做得相当成功的公司,仍然有一半的并购整合是不成功的。
而更多的,实则是瞄准了引进先进技术。“在环境综合治理等领域,其实国内的市场空间是相当大的,但在技术装备上还和国际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怎么去弥补?如果靠国内自主研发,进场非常慢。那如何快速迎头赶上?答案是通过国际化战略,收购兼并,通过外延式发展,迅速掌握先进技术装备,这无疑会对环保战略推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业内人士王培勇指出。
“由于绝大部分并购实际是以获取国外技术和产品、加强既有业务、服务本土市场为目的的,真正让环境服务走出国门的并购还很少,因而海外并购的风潮并不直接等于环保企业走出去的大潮已至。可以说,并购潮仅是海外业务潮的‘前浪’。”长期观察环保产业的史方标认为。
魏鹏娜预测,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收购海外企业。“然而,这些走出去的企业,更关心的还是技术方面的引进。很难说这个过程会持续多久。”
“国外的环保还是代表着一个先进的技术方向,而根据国内环保的现状和技术装备,依然需要吸取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为我所用。”王培勇说。
如此,这样的海外大潮,“前浪”还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