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将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列入国家战略层面予以支持,这对储能行业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中国储能应用协会秘书长刘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
刘勇强调,能源行业并非一个单纯依靠
技术驱动的行业,政策设计对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储能产业现在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配套政策和商业模式还不十分清晰,因此为了促进储能行业快速发展,在关注前沿技术研发的同时,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储能行业的顶层设计。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储能技术的前景?
刘勇:储能技术的具体运营领域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接入储能、电网调峰/调频储能、分布式储能、微网储能与通信储能等。
单是其中第一个领域,就可判断储能技术市场前景广阔。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正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现在面临严重的“弃风”和“弃光”问题,储能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市场前景可想而知。
但目前受制于成本和政策等多种原因,储能应用范围有限,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中科院信息咨询中心(CICCAS)的调查,截至2015年12月底,大陆地区电力储能(不含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和储热)累计装机规模达105.2MW,涉及136个项目(包括建成、竣工、投运和在建)。
我预计,2018年前,将是先进储能技术重要的示范应用阶段。2020年将在用户侧大力推广先进储能技术应用。2030年,将会普及应用先进储能技术解决方案。
《21世纪》:储能技术创新的难点在哪里?
刘勇:我个人认为,技术演化和创新有自己的规律,但技术的问题在能源行业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对一个刚起步的行业而言,技术创新更需要国家对行业发展进行通盘的长远的考虑。
例如,储能技术的成本降低,除了靠技术进步来外,也需要国家对储能技术的研发进行必要的支持。否则储能技术的进步就很缓慢,有可能延误技术创新的时机。
如果储能技术的示范项目越来越多,并展示了很好的投资效果。这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这个行业,这样才会加速行业的发展。
在技术产业化的吸引和刺激下,储能技术就会进入持续创新的轨道,前期的补贴政策也将寿终正寝。
当前,尽管储能已被列入国家“十三五”的百大工程,但相关的研发、投资和应用配套政策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已有的储能政策主要体现在电动车储能领域,储能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和电网中应用的相关政策还亟待建立。
《21世纪》:对储能政策的整体设计,你有哪些政策建议?
刘勇:首先,国家应对储能的研发与应用进行补贴与扶持。可以根据储能应用的社会效益,设计合理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在政策上,可采取多元化的补贴方式,并对补贴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管,做到违规必罚。
其次,逐步放开电力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允许储能作为电源参与到供电服务中,并对储能提供的调峰调频服务等进行补偿。探索多部制电价、容量电价及辅助服务补偿政策。
第三,制定储能PPP项目细则。尽管能源局已经将储能列入能源PPP项目支持的范围,但目前尚无细则,亟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