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解决配电网自动化问题不必追求完美!换个思维或许更好

   2016-05-05 供用电杂志3420
核心提示:为了简化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和维护,提出了解决配电网自动化问题不必追求完美的理念。指出即使变电站出线断路器采用瞬时速断电流保护,馈线仍有

为了简化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和维护,提出了解决配电网自动化问题不必追求完美的理念。指出即使变电站出线断路器采用瞬时速断电流保护,馈线仍有保护配合的机会。尽管故障指示器的取电方式仍不够完美,但因其可以不停电装卸,在实际应用中尚可以接受,非常适合于大范围应用提高自动化的覆盖率。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遥控一次成功率、分支线电流遥测精度等指标不必刻意追求完美,配电自动化终端和通信装置在失去主供电源后只需维持工作15min即可,从而使得配电自动化建设和维护简单化。

引言

配电网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配电自动化装置和通信站点数量众多,且大多工作于户外恶劣条件下,在运行中出现差错的概率较高,而且遥控拒动现象时有发生。

馈线供电半径短且分段多,加之变电站出线断路器往往为了确保主变压器的安全而配置瞬时电流速断保护,因此配电网继电保护配合难度较大,难免发生多级跳闸甚至越级跳闸现象。

故障指示器具有造价低廉、可不停电方便安装的优点,非常适合于在配电网大范围应用提高配电自动化的覆盖率,但是其也存在取电可靠性等方面的不足。妥善解决上述问题不存在技术难点,但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相比产生的收益很不划算。

实际上,解决配电网问题不必刻意投入费用追求完美,只要能够解决主要矛盾获得较大的收益,即使存在少许缺陷也可以容忍,这样可以使问题简单化,而简单往往意味着可靠,可靠则更加实用。

1、变电站出线断路器瞬时速断保护情况下馈线的继电保护配合问题

当变电站出线断路器采用延时速断保护(即II段)时,可以实现馈线分支断路器与变电站出线断路器两级级差配合的过电流保护,做到分支线故障不影响主干线,甚至还可以实现次分支/用户、分支、变电站出线开关三级级差配合的过电流保护,实现次分支/用户故障不影响分支、分支线故障不影响主干线。

但是,有些情况下,变电站出线断路器往往仍采用瞬时速断保护(即I段),许多人认为这种情况下馈线就不具备过电流保护配合的条件了。

实际上,即使变电站出线断路器配置瞬时速断保护,馈线上仍有保护配合可能,因为由于I段电流定值需躲开涌流等原因,往往导致瞬时速断保护并不保护馈线全长,而且配电网的故障高发于架空线路且以两相相间短路故障为多。随着配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推进,主干线的绝缘化率一般较高,而分支线和用户线仍以架空线为主且总长度较长,因此配电网上发生的相间短路故障大部分都发生在分支线和用户线。

对于装设了瞬时电流速断保护的馈线,可以分为2个部分,上游部分发生相间短路故障时将引起变电站出线断路器的瞬时电流速断保护动作跳闸,不具备多级级差保护配合的条件;下游部分发生两相相间短路故障时,将不引起变电站出线断路器的瞬时电流速断保护动作,但是具有延时的过电流保护会启动,具备多级级差保护配合的条件。

由于10kV馈线都从主变电站发出,一般情况下一条馈线的供电范围大致呈扇形(如图1所示),越向下游分支越多,而离变电站较近的路径多为电缆而没有供出负荷。因此,对于装设了瞬时电流速断保护的馈线,其具备多级级差保护配合条件的区域恰好落于分支比较多的范围,对于实施变电站出线断路器—分支线断路器—次分支/用户断路器的多级级差配合非常有利,往往可以使该馈线供出的大多数负荷受益,并且对于大部分相间短路故障有效。

即使对于不具备多级级差保护配合条件的故障情形,在故障时发生了越级跳闸或多级跳闸现象,但是因为可以将保护动作信息上传至配电自动化主站,主站仍然可以正确判断出故障区域。若相应断路器具备遥控条件,则主站可以通过遥控进行修正性控制,将故障区域正确隔离并恢复健全区域供电;若相应断路器不具备遥控条件,则根据主站的故障定位结果可以派出工作队迅速赶赴故障区域进行人工处理。

特别地,对于两级继电保护配合存在困难而故障后导致该两级断路器同时跳闸的情形,可对断路器配置带电后一次重合闸功能,且重合成功后暂时闭锁I段而保留II段电流保护。若“子”断路器下游发生永久性故障后导致两台断路器均闸,则“父”断路器重合成功将电送到“子”断路器并暂时闭锁I段电流保护,“子”断路器带电后,重合失败而将故障隔离,“父”断路器因暂时闭锁I段电流保护而不会跳闸,一段时间后“父”断路器自动复归再次具备I段电流保护和一次重合闸功能。

综上所述,配电网继电保护配合问题没有必要追求完美,只要对大部分用户和大部分故障情形有效并且投资规模不大就值得去配置。

2、应用故障指示器提高自动化覆盖面

配电自动化的覆盖面直接影响其实用化,否则将难以全面提升运行管理水平。20世纪末的配电自动化建设的教训之一就是建设的主站配置豪华而仅在极少数馈线配置了配电自动化终端,导致“头大身子小”。

对配电自动化覆盖率的认识也一度存在误区,曾经导致“见开关就装终端,凡终端都实现三遥”的过度建设局面。

故障指示器造价低廉并且可以不停电安装,而且不必随开关安装,非常适合于大范围应用提高自动化的覆盖率。

故障指示器的取电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对于安装于架空分支线的故障指示器,由于在谷期负荷较轻,采用电流互感器取电方式难以维持装置正常工作所需功率;若采用太阳能取能方式,在夜间或遇到阴雨天时,也难以维持装置正常工作所需功率。因此,故障指示器一般都内置有储能电池,在正常取能不能维持装置正常工作时提供能量。而储能电池的寿命有限,在其失效前必须加以更换,这也是许多人诟病故障指示器之处。

对于故障指示器也不必刻意追求完美,如果只要求故障指示器在相间短路故障时能够正确可靠地反映故障现象,就不需要内置储能电池而可以做到免维护,因为无论故障指示器安装位置流过的负荷电流怎样,在其下游发生相间短路时,故障指示器的电流互感器能够从强大的短路电流中提取足够大的能量,并将之存储于超级电容中,该能量足以维持故障指示器工作一小段时间(如1min),使之正确完成故障信息检测并经GPRS通道将故障信息传送到配电自动化主站。但是,这样设计的故障指示器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可能会遇到停止工作(如遇到负荷谷期时),而且对于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当发生单相接地时可能也会没有反应。但是,这种故障指示器毕竟在相间短路故障时能够可靠发挥其作用,而且能做到免维护,试想那些利用故障时的电动力“翻转指示”的传统就地型故障指示器也仅在相间短路时能够起作用而已。

许多人对于故障指示器仅仅能够在相间短路故障时发挥作用不满意,还希望其能有助于单相接地位置查找,甚至还希望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通过故障指示器粗略观测电流以大致了解配电网的运行情况。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就必须接受“故障指示器需要内置储能电池并及时进行更换”的现实,这也是“不必追求完美”理念的另一种表现。

作者认为,由于故障指示器能够方便地带电安装和拆卸,更换其内置的储能电池并非不能接受,而且还有必要采用轮换替代法定期对故障指示器进行巡检和维护,具体做法是:定期用很少量通过实验室测试的完好的故障指示器去替换现场同样数量的故障指示器,并对更换下来的故障指示器进行实验室测试(即抽样测试),若全部完好则下次再用这批故障指示器去进行现场替换;若发现存在少许有缺陷的故障指示器,则适当增加轮换替代的故障指示器数量并缩短进行轮换替代的周期(即适当加大抽样力度)。对储能电池性能的检测和更换可以在上述例行维护中同时进行。

通过对故障指示器的定期轮换替代和测试维护,可以及时发现缺陷并进行修复,从而更加可靠地发挥出故障指示器的作用。

与采用“三遥”配电自动化终端相比,故障指示器只能上报故障信息并由配电自动化主站进行故障定位并派出人员去现场操作,而不能通过遥控隔离故障区域和恢复健全区域供电。但是,相比不采用任何措施,已经大大节省了故障查线时间,并且工作人员到现场后,可以人工操作隔离开关将故障隔离在远比具有“三遥”的自动化开关所能隔离的范围小得多的区域之内,在大多数情形下,在故障定位指引下的人工操作大致可以在30~45min之内完成。因此,故障指示器方案能够显著减少停电户时数,“不完美”未必不能满足需要。

当然,对于供电可用率要求较高的区域,还必须适当安装“三遥”配电自动化终端才能满足要求,而对于供电可用率要求特别高的区域,还必须采用多供电途径备自投等措施。

3、配电自动化指标亦不必追求完美

建设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目的在于使用,而不是为了“看起来不错”,因此不必刻意追求某些指标的完美。

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发生遥控失败的概率比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高,如果刻意追求一次遥控成功率指标,则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实际上从使用的角度看,在需要遥控时,只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如2~3min)能够正确地完成就可以了,在此时间范围内,若一次遥控失败,可以反复多次进行遥控,只要最终达到目的即可。

再比如,由于流过架空分支线开关和电缆环网柜的馈出开关的电流往往比较小,在进行自动化改造时,许多人为了保证足够高的遥测精度,而降低了电流互感器变比(如采用50/5的TA),导致当该开关下游发生相间短路故障时,相应TA因发生饱和而使配电自动化终端无法采集到故障信息造成漏报,导致故障定位错误。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些分支开关流过的电流小,其对于配电网运行的影响也很小,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其遥测的精度,但是一旦其下游发生相间短路故障,短路电流的大小并不因为其负荷轻而有所减少。因此,应当从满足故障定位的需求出发配置与主干线相同的保护用TA(变比一般为600/5)。如果确实需要比较准确地量测流过某个分支的电流,则可以将保护用TA配置在A相和C相,而在B相配置低变比的测量用TA(如采用50/5的TA)。也许有人会诟病这种配置方案,认为无法反映配电网三相不平衡的特点,但是作者认为,在负荷很轻的情况下,即使三相不平衡对配电网运行的影响也不大,何况还可以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得到低压配电网的相关信息。因此,对于配置于轻载开关处的电流遥测量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其具有完美的遥测精度。

再比如,行业标准《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DL/T721—2000)》中曾要求配电自动化终端在失去主供电源(通常来自所监控开关的TV)时,备用电源能够维持终端和通信装置工作8h以上,并能可靠操作开关3次。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在实际应用中,当失去主供电源后,配电自动化终端只需利用备用电源维持供电将故障信息及开关状态传送到配电自动化主站以便主站进行故障定位,如果所监控的开关与故障区域直接相联且仍处于合闸状态(即上级开关越级跳闸切除故障),则还需接受主站的命令将该开关补跳分闸。备用电源没有必要支撑恢复供电所需的合闸操作,因为合闸操作可以在电力恢复到相应开关(即开关一侧带电)后再进行,此时可以由主供电源供电。主供电源失去后的上述任务,在全自动化模式下,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即使在半自动化(即主站给出故障处理策略由人工操作进行遥控)模式下,也应在15min内全部完成。因此,实际上只需要求配电自动化终端在失去主供电源时,备用电源能够维持终端和通信装置工作15min以上即可,这样就可以采用超级电容器替代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的储能元件,从而有效减少了维护工作量。实际上,对于无遥控功能的“两遥”配电自动化终端(包括具有本地继电保护功能的“两遥”终端),当失去主供电源后备用电源只需维持5min即足以满足要求。因此,在新修订的行业标准《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DL/T721—2013)》中将配电自动化终端在失去主供电源后,采用超级电容的备用电源维持“三遥”配电自动化终端和通信装置工作的时间修订为15min。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指标对于绝大多数情形都是可行的,但是对于采用主从通信方式并配置了主通信装置(如主载波机)的配电自动化终端而言,在失去主供电源后还必须要求备用电源维持终端和通信装置工作较长时间,否则会因主通信装置停止工作而导致大片从通信装置失效。因此,配置有主通信装置的终端一般仍需要采用蓄电池,这也是为什么主从通信方式不被提倡的原因之一。

4结语

1)配电网继电保护配合没有必要追求完美,即使变电站出线断路器采用瞬时速断电流保护,仍有保护配合的机会,一般能使馈线上较多用户受益。

2)故障指示器造价低廉并且可以不停电安装,非常适合于大范围应用提高自动化的覆盖率。尽管故障指示器的取电方式仍不够完美,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尚可以接受。

3)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某些指标不必刻意追求完美,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其实际应用效果的前提下,使得配电自动化建设和维护简单化。

作者简介

刘健,总工程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为配电网及其自动化技术。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