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技术公司希望提升运作的透明度,以回应公众的环保关切。然而,包括这一做法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在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增加了其财务成本。
环保技术公司“光大国际”近日宣布,其将每日公布所运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前一日检测排放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烟气在线检测指标日均值、渗透液出水指标日检测值,以及炉渣热灼减率日检测值,通常用以衡量垃圾发电项目可能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水平。
光大国际公布这些指标的目的在于打消民众对该公司旗下垃圾发电项目可能造成污染的疑虑。通常情况下,民众对这些可能造成污染的公用事业项目避之不及,反对其建设在自己的居住环境附近。
这一被称为“邻避效应”的状况并不利于垃圾发电项目的建设,然而,公用事业却须得有相应土地得以承载。因此提升相关项目的运行透明度将有助于提升民众对项目的理解度。
光大国际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陈小平对腾讯财经表示,作为关键性因素,公开化与无害化、减量化相并列,共同决定了中国垃圾发电项目的未来走向。
中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水准“参差不急”,陈小平称,这一状况下“难免会产生邻避效应”。光大国际执行董事兼副主席刘珺表示,尽管中国环保产业污染水平的“均值相对较低”,但“方差较大”,还未形成成熟行业发展的正态分布状况。
刘珺称,目前中国环保行业面临的挑战在于,一方面要在短时间内补上环保欠账,另一方面“还要追随民众不断提升的目标去满足他们。”因此,企业、民众和政府三方需要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政府的责任在于“规划和监督”,帮助建立起独立的第三方监督体系,以“获得民众的充分信任”;企业须承担起对环境的责任,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平衡环保要求;这些主体还需承担起对民众进行“环保知识普及”的责任。
刘珺表示,“减少排放、精准管理”一方面提升了光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但另一方面“增加了财务成本,降低了财务收入”——减排和增收的不同诉求让他感到压力。
刘珺希望促其减排的沟通会与促其增收股东会“能在光大国际身上迅速融为一体,走向一致,使我们承担起作为央企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垃圾发电项目归属于光大国际旗下环保能源业务;作为最大的业务板块,环保能源业务在2015年的营收录得约54亿港币,较上年度增长接近3成,为光大国际创造利润(EBITDA)约26亿港币,增长同样接近3成。这是光大国际年报公布的信息。
光大国际的其他两项业务分别是环保污水及绿色环保,前者主要涉及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后者涉及生物质利用、危废处理、光伏发电及风力发电,分别录得营收约18亿港币及12亿港币,利润约8亿港币及4.5亿港币。
光大国际所处行业“抗周期”,刘珺称,对于养老金、保险公司及其他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光大国际将能提供“稳定和持续的现金流”,但“如果要追求的是一个过山车似的投资体验, 你肯定不会来光大国际,我们也没法提供这种体验。”
此前,光大国际发布公告称,可能分拆其绿色环保业务独立上市,陈小平向腾讯财经表示,分拆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分拆时间表“既要考虑排除公布业绩的敏感期,也要看市场的走势”。他称,这一分拆将为相关业务提供独立的融资渠道,“为环保能源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