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量不断攀升。根据国际环保组织“全球碳计划”公布的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数据,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越欧盟,引人关注。2014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接近355亿吨,中国排放量高达97.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环保越来越受到各行业重视,碳市场也引起多方关注。
我国碳市场开放呈加速态势
为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开放全国碳交易市场是重中之重。
引导碳资源配置这一目标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财税手段、市场机制来实现。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指出,碳交易作为一种市场机制、金融手段,相对于行政手段和财税手段具有三大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总量上做到绝对减排;能够通过透明的可预期的真实的价格信号,来引导稀缺的碳资源配置;能够做到在全社会层面,低成本、高效率的减排。
中国碳市场的建设,是由7个试点开始起步的。2011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为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4年,7个试点已经全部启动上线交易。截至2015年年底,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近800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突破25亿元人民币。2016年1月1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6]57号,以下简称《通知》),旨在协同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确保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碳市场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安排,我国将有8个行业、14个子行业中近1万家企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中,市场规模约为30亿~40亿吨配额,涉及金额为12亿~80亿元,如果未来引入期货交易,交易规模能达到400亿~800亿元。”北京环交所副总裁周丞直言,这也就意味着,全国碳市场建立后,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碳市场,超过欧盟,然而,如此庞大的市场,对于环交所、碳交所来说,虽然是机遇但也存在挑战,因为目前国内已确定的7个试点城市中共有7个交易所,都想在全国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将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
随着2017年中国开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临近,加速完善碳金融体系建设也显得日益紧迫。然而减排承诺的兑现,很大程度上要仰仗碳金融的支持。专家指出,加速建立碳金融体系是当务之急。
碳交易冲刺阶段五大层面有待强化
全国碳交易市场进入冲刺阶段,北京环交所副总裁认为,还需在一下几大方面进行强化:
首先,法律、制度必须先确立。因为碳交易市场是政策创立的市场,所以必须有法律基础作支撑。如果只是依靠部门规章,毕竟对超额排放的处罚力度有限,企业也不太重视。没有法律的保障,全国碳市场的基础就不牢靠。因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现在正在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升级为国务院条例。
其次,注重对企业排放的历史数据的收集。目前各省都在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部署,进行企业排放的历史数据收集。历史数据是分发配额的基础,直接决定了配额分发的合理与否,因此历史数据必须保证客观、公正、真实。
第三,企业要加强相关能力建设。碳交易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尤其对于非试点地区而言,从理解到接受再到参与,需要一个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的过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呼吁试点地区帮助非试点地区。北京环交所也愿意在经验输出、交流方面做更多的工作,积极帮助非试点地区进行能力建设。
第四,政府部门也要有意识上的转变。既然建立了这个市场,就要相信这个市场,尽量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最后,如果有立法,就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公平公正。碳交易市场上主体很多,有外企、国企和民营企业,如果这些企业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必须一视同仁,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
新闻加油站:碳市场
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六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Carbon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