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水质联合监测是一步好棋 检测标准更需统一

   2016-05-19 中原经济网2320
核心提示:跨界水体水质到底谁的数据说了算?在很多地区,都会遇到上下游监测数据不吻合的现象。即使是氨氮、总磷等常规监测水质监测指标,监测结果同样存

跨界水体水质到底谁的数据说了算?在很多地区,都会遇到上下游监测数据不吻合的现象。即使是氨氮、总磷等常规监测水质监测指标,监测结果同样存在争议。有时市、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各执一词,甚至不得不提交上级环境监测机构仲裁。

而这种矛盾交织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改变。环境保护部最近印发的《跨界(省界、市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十三五”期间,全国近300个跨省界、400多个跨市界水体水质监测断面都将实施上、下游或左、右岸省(市、区)联合监测。跨界水体水质监测对评价水质变化趋势、处置污染纠纷等至关重要,而这种新的工作模式对提高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应该说,开展联合监测的技术路径非常清晰,就是通过采样过程、分析方法、仪器设备和质控手段等的统一,确保联合监测双方出具的数据具有可比性。笔者认为,在一段时间的同步比对和互相监督后,跨界监测工作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将得到明显提升。一旦重要敏感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可靠了,全国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运行价值就会充分体现,进而推动监测数据在水污染防治、流域生态补偿等环境管理领域的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联合监测断面的选择往往是争论的焦点。理论上,确定联合监测断面应位于行政交界处。但在南方山区,行政分界线的地理、社情等错综复杂,存在交通不便、取样环境恶劣、村民交错居住、两岸行政分界线相分离等情形。这就要求交界双方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形成共识,合理设置双方都能接受的监测断面。

河长制本质上是跑一场维持水质标准的接力赛。运动员短跑接力设置了一个接棒区间,确定联合监测断面也要借鉴相同的理念。在行政交界点上下游一定长度范围内,只要没有污染源汇入,略微偏离一点是可以接受的,3公里~5公里河段的水体自净能力不是影响监测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监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来源于各环节,尤其是样品保存和实验室分析是薄弱环节。这就要求联合监测双方对具体工作方案进行细致研究,并开展全过程的比对,确保技术水准相当。同时,要不断完善数据交换、综合分析平台。每个联合监测断面都要建立完整的身份证信息,使监测数据源源不断地链接上去。

联合监测是非常好的制度设计,但在起步阶段,肯定存在分析技术支撑不够、比对监测双方数据吻合度差、质控手段需要拓展、工作流程要磨合等困难。如果响应及时,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研究并解决,必将有效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