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底,BP在中国累计商业投资约44亿美元。BP在华的商业活动包括石化产品的合资生产和销售、航空燃油供应、成品油和润滑油零售、天然气接收站和输气管线以及化工技术许可。
7月28日,安杰逻向《能源》记者介绍了BP在中国的技术和研究领域的新动向。BP在下游的技术方案侧重于将炼油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转化成高能效产品,此外,BP关注将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非传统原料转化为液体运输燃料和化学品,并开发高性能、高能效、更清洁的燃油和润滑油。
据安杰逻介绍,在燃油和化学品的制造领域中,BP开发了若干专利技术,其中有两项新技术近期首次在中国应用:
一是BP珠海三期—新的PTA技术:BP珠海三期将是首个采用BP最新一代PTA技术的项目。与传统的PTA生产技术相比,BP珠海三期PTA装置预计将减少75%的废水排放,同时减少65%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95%的固体废物排放。
二是维巴加氢裂化技术(VCCTM):它是当今市场上最健全 VCCTM 工艺、经商业证明的一种加氢裂化技术;可用来加工炼厂渣油、重质原油和煤炭。该技术包含两个阶段的工艺,第一阶段是将供料进行一次转化,第二阶段是将供料进行加氢处理/加氢裂化。
对于当今能源行业新技术的发展,BP有哪些研究和看法?《能源》记者整理和选取了安杰逻的观点如下:
BP在生物燃料方面的研究:
安杰逻表示,世界上有两个将生物质转化为生物燃料的途径:一,是走糖基路线,将糖份转化为生物乙醇,BP在巴西有一个规模较大的项目,就是将甘蔗转化为生物乙醇。目前世界上更关注的是第二代的生物乙醇技术,即将木基、纤维素转化为生物乙醇,BP在美国加州有相关的研究,已经开发了第二代的生物燃料技术,即把纤维素转化为生物燃料。第二条路径就是走合成气的路径,即首先将木基、纤维素转为合成气,然后再将这些合成气转化为生物燃料,BP也拥有相关技术。
生物质燃料的生产过程中,BP不仅关注其产品的生产,更关注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对农业、对土地的影响是怎样的。需要补充说明一点,不管是用生物质发电,还是用生物质生产燃料,目前这都是一个成本较高的技术,至少在中期来讲,都需要政府补贴。
有关BP退出太阳能领域的情况:
安杰逻表示,BP过去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太阳能硅晶体的制造商,因为行业的发展,BP在硅晶太阳能板块中失去了自己的优势,所以战略性地退出了这个行业,由于BP在光伏太阳能的制造领域已没有任何的领先优势,所以选择退出是正确的决定。太阳能的发展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洲市场,但是由于欧洲的财政危机,政府对太阳能的补贴日益减少了,所以中国的太阳能出口到欧洲的需求正在萎缩,政府希望提高内需来维持国内的太阳能行业的发展,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影响,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太阳能发电的价格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太阳能发电这个行业近期来看还是有很大的挑战。
BP在风能方面的研究:
安杰逻表示,在风能方面,BP主要的动静是在美国的开发,BP在美国运营了一座风场。现在要做的就是保证美国的这个风场能够高效的运行。BP决定在可再生领域专注两个两面的研究,一个是生物燃料,一个是风能。从科研的角度,BP目前专注在生物燃料方面,实际上在风能方面没有太多的潜力了,只是让它更高效的运作就好。
对煤制气发展的看法:
安杰逻表示,一些国家寻求不同原料提供能源产品的做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需要的是关注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中国有很多的煤炭储量,所以在中期来讲,中国进行煤制气开发是有一定意义的。但煤制气的生产过程耗水、耗能都很多,所以煤制气不应该是中国长期的选择。同时从经济上来讲,这也是成本很高的一个生产路径,正因为如此,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很成功的商业应用。据其所知,在美国目前只有一个项目在运行。
对煤制油发展的看法:
安杰逻表示,中国在煤制油方面处于世界上比较领先的位置,中国的一些企业,比如神华、潞安等都进行了相关的生产。煤制油有两个技术路径,一个是直接法一个是间接法,这两种技术BP都有相应的研究。
除了煤制油,整个煤化工行业在中国都有良好的发展,但要特别关注几个因素,一是能耗,煤化工的能耗是偏高的;二是煤炭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安全生产的问题。中国在煤制油等诸多煤化工领域都有发展,但考虑到经济性问题,它的发展或许也是有限的,但或许在中国仍然会有较好的发展。BP在中国煤化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与中科院合作,并成立了合资公司——上海碧科,BP还希望将上海碧科的一些研究成果带到海外去发展。
对石墨烯发展的看法:
安杰逻表示,石墨烯是几年前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位科研人员发现的,BP和曼彻斯特大学也是有一定的合作关系的,石墨烯确实有一些有意思的特质,比如它是物理性能很好,也是高导电的物质,它在移动电话、显示屏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但是综合来讲,它还是处于一个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BP关注石墨烯在生产设施、塑料管道、阀门等方面都可能的应用,此外,BP也关注石墨烯在高压、高温、高腐蚀性方面所具有的潜在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