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雨,就成了海景城”。盛夏将至,城市内涝引发又一轮公众担忧。由北京市建设工程物资协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的海绵城市建设研讨会26日在京举行,专家建言打造海绵城市破解“看海”难题。
我国大部分城市缺水现象日趋严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部分城市饱受“内涝”问题困扰,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市民人身安全。
“一边是水资源干涸,一边是城市内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郑克白认为,热岛效应、水资源干涸、城市内涝、水体污染,都是现代特大城市的通病,“破解城市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加强规划引导,统筹有序治理,系统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关键在于新老市政建设要协同发展,”郑克白说,“目前我们还在‘还旧账’,海绵城市不是盲目的工程堆砌,而是能够最大程度协同发挥作用的生态系统。”
“如果把北京目前地下的树状排水管网改造为网状,将极大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书函认为,海绵城市是针对城市通病的总体解决方案,是一种具有“韧性”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据我们在全国288个地级市的调查研究数据,海绵城市建设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