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节能环保渐渐成为了大众共识,依靠“吃”油前进的汽车如何节能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关键性问题。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速度的苛求也愈发强烈。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汽车的eco模式便应运而生。作为驾驶模式系统的一个分支,专为节能而设计的eco驾驶模式已经被许多汽车厂商装配在旗下普通家用车上,受到很多车主的欢迎。于车商而言,eco模式更是成为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车商力荐eco模式
eco模式全称为节能环保驾驶模式,是时下不少新车主推的新功能,日产、本田等日系车,更是全系配备。一些汽车品牌对于eco模式的宣传更是神乎其神,不仅可以节油,还具有回收动能,相当环保。
“现在很多汽车都配备有eco模式,按下这个绿色的按钮,能够节油10%左右。这是迎合当下节能减排的号召。很多到店客户会垂询一些节能的车型,我们也会推介配备有eco模式的相应车型。日系车本身就主打节能省油,eco模式是在其基础之上锦上添花。”日前,台州森元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市场部张经理这样向笔者介绍。同时,笔者发现,每个汽车厂商的eco功能名称不完全相同。例如,宝马直接叫“eco”,日韩车叫“econ”。对于购车者来说,都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英文单词“economy”(经济)的简写。时髦的概念,加上宣传当中出色的节能效果,令eco模式被很多购车者看重。据了解,目前不少品牌都在力推新车的eco功能,本田、日产两大日系品牌在一些中高级车型上全系配备eco功能,宝马、沃尔沃也比较热衷给新车装备eco模式。
eco模式实际效果如何?
车辆在没有改变任何硬件结构的情况下,靠一个按键就能让车辆省油,这让一些购车者觉得不靠谱。甚至有质疑其夸大了宣传效果。那么,eco模式是通过什么技术,在车辆硬件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实现节油功能?其实际效果又如何?
多家4s店的技术人员向笔者透露,虽然不同汽车品牌的eco模式名字不同,但原理基本一样,都是通过改变发动机和变速箱电子控制程序,来影响车辆驾驶特性。
例如,开启eco模式后,发动机电子节气门开闭角度会变小,同时变速箱也将更快升挡,这样发动机就能以较低转速来推动车辆,以此实现节油效果。一些欧系车型,还会同时调整空调输出功率减低发动机工作强度,实现更好节油效果。
了解了eco模式的运行原理,那么,eco模式在实际用车中效果又是如何?日前有车友通过实际路况测试,检验eco模式效果。发现在巡航时使用eco模式,车辆最省油。
日前,家住椒江的车友张先生在开启车辆eco模式的状态下驾驶一款2.0l排量的德系车,全程以时速100公里的速度巡航进行测试。行车电脑显示行驶里程为121公里,每百公里平均油耗为7.2升。当天下午,驾车返程,在高速路入口领卡后,关闭了车辆eco模式,以去程同样速度行车,在几近相同的路况和速度下,车辆行车电脑显示平均油耗为7.8升,与去程比,增加了0.6升。
实际上车辆的eco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牺牲车辆加速性能和舒适性为前提来实现节能的。
例如,开启eco模式后,油门会变得不灵敏,即使大脚踩下油门,车辆提速也十分缓慢,超车时感觉有点力不从心。同时,能明显感觉车辆空调输出功率下降,在很多时候仅输送自然风,在天气炎热的夏季,车辆舒适度受到影响。
eco模式拥堵路段开启更适合
诚然,eco模式的效果不能单凭一次驾驶就妄下定义。从长远的节能减排来看仍旧有可观的收效。然而,如何将eco模式的效果最大化,这就取决于车主对于这一模式的了解程度。eco模式并非是万能的,同样需要人为的自助调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启,在何种情况下失效,这都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最终的使用效果。
“我今年3月份购买了一辆2.5升排量的东风日产天籁,之前在网上有了解过eco模式省油的一些相关宣传,所以还专门就eco模式的节油效果进行过测试。每天上下班大概要行驶20公里左右,路线为从郊区到市中心的拥堵路段。如果开车都开启eco模式,一个月下来,车辆每百公里平均油耗为10.2升左右,如果整月关闭eco模式,每百公里平均油耗则为11.6升左右。感觉上eco模式在拥堵路段开启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车主张先生称。
对此,笔者从一家4s店的技术人员处了解到,在拥堵路段开车,车辆频繁启停,发动机经常处于起步的高转速状态,变速箱也是低挡位运行,车辆是最耗费燃油的。但如果开启eco模式,电子控制程序会限制发动机转速,通常仅输出能缓缓推动车辆前进的动力,变速箱也在低转速的情况下提前升挡。简单来说,就是你怎么踩油门,车辆都是很温柔地前进,从而实现节油效果。同时,笔者了解到在有些情况下,即使是启动了eco模式也收效甚微。比如停车怠速或者在n、p挡以及手动模式下,eco功能就不起作用。尤其是在车辆需要克服一定阻力,比如遇到爬坡等情况,ecu控制单元会判断优先保证足够的动力驱动车辆,eco模式也不会工作。所以,要想让eco模式发挥节油的功效,需要车主在驾驶过程中主动控制油门,加上刹车的配合,才能实现理想的燃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