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联网和智能生产、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已经拉开序幕。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发展制造业,到2025年我国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纲要中指出: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新产品,加快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智能技术企业和节能环保行业企业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2016年5月26日,北京海淀中小企业协会节能环保协会(SMEA)走进上市企业系列活动之“走进和隆优化”在北京和隆优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优化云服务大厅举行,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学者、专家、企业代表三十余人一起共同探讨智能生产技术在节能环保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北京海淀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朱春城致辞,他首先对参加活动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感谢和欢迎。他讲到,以目前我国的环境现状来看,未来人们将更加关注生活环境质量,以及强调数据信息分享的便捷性、连续性,这种市场需求导向将进一步加速节能环保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对十多年来在节能领域深耕的“隐形冠军”--和隆优化公司在高耗能行业的智能化生产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应用予以了高度评价和肯定。朱会长也介绍了北京海淀中小企业协会情况,希望充分发挥协会优势资源,更好地服务会员单位,为推动和促进海淀区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市海淀区经济和信息化办公室主任、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企业发展促进处处长何建吾先生在会上发言,这是他是第二次来到和隆优化,看到一年多来和隆优化业务有大幅度提升非常高兴。经信委、海淀园管委会将持续为企业搭台,与地方政府一起搭建桥梁,支持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加快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发挥积极的作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慧低碳城市处副处长、智慧城市发展联盟执行秘书长冯波博士在发言中讲到,智慧城市、低碳环保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当前中国城镇化方兴未艾,中国的工业化将进入更有质量的发展阶段,抓住这个契机才能更好的促进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京津冀地区是节能技术应用的关键区域,关注中小城市的节能市场需求,落实节能技术是我们的重点。2017年我国将开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行业将获得巨大的市场发展机会,和隆优化要抓住这些新兴要素,必将有更大发展。
随后,和隆优化董事长于现军先生就“基于中国国情的高耗能行业智能优化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情况”向与会领导和嘉宾做了汇报。于董以“富士康机器换人,解雇6万人”的新闻引出“人工智能与优化控制技术”开始冲击多个行业,并以“一套国内自动泊车机器人”等一些生动案例解析人工智能和优化技术的关系及智能优化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神奇效果。他从黑火药的发明、田忌赛马、优选法到人工智能,讲述智能优化技术的起源和发展。优化控制技术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被广泛使用,它们不仅将优化理念用于军事领域,更在工业、农业生产乃至政府机关广泛采用,处处追求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效益,使有限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实践证明,优化控制技术的投入产出比可高达1:30。于董通过现场装置智能优化系统演示和隆优化十多年来执着于优化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情况,以及基于现状为用户挖掘最大效益,解决用户“现有装置生产强度最大化、产品质量最佳化、综合能耗最小化”的三大痛点问题。和隆优化将在不断扩大燃烧领域战果的前提下,今年再回化工领域,在化工行业这个节能市场与外国强敌ASPEN等品牌继续战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巡视员周宏春教授从不同层面阐述对智能化技术的理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核心是降成本,实现利益分享,相信和隆优化能够在这个领域做的更好。
中关村管委会产业发展规划处陈星讲到,通过于董介绍和现场观摩对智能优化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介绍了中关村产业处跨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做好园区以形成覆盖,政府希望为企业多搭平台,也一直在探索中关村企业的新技术如何与当地的资源结合,提出“三分之一”理念,即中关村集中三分之一的优质企业和技术走出去,地方集中三分之一的技术需求企业来对接,再结合三分之一的外部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我们要开放、要合作,形成新业态,才能生根发芽。
座谈会上,EMCA李清举先生、SMEA武兆华先生也分别与大家交流,对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如何借助外力拓展行业领域,创新商业模式,尽快做大市场,是企业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与会领导及企业家们还就碳资产、碳市场交易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通过思想交流和碰撞,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点,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提出了独到的建议和意见。与会嘉宾表示,借助政府和协会平台,抱团发展、合作互补,有效促进企业间优势发展和多方共赢。
会后,大家一致推举和隆优化董事长于现军先生担任节能环保专委会主任,于董表示:节能环保专委会将带领中关村节能环保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抱团发展、合作互补的方式,解决高耗能行业内需,助推整条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