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示范茶场,采用诱虫灯、黏虫板等绿色生产措施降低农药的施用,提高耕地土壤质量。
每到关键农时,山东省高青县田镇街道成家村果农董书民就会喷施沼液到果树上。沼液浇园,既当肥料又当药。
“这些天的订单超过前两年的总和!”对于从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多年的安徽志阳农业公司总经理吕治春来说,“土十条”颁布带来的效应可谓是立竿见影。而在新增的各类订单中,不少污染源是农业投入品和养殖排放物。
万物土中生。农业生产既是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成为土壤污染的最大受害者。调查显示,耕地土壤污染的种类多、分布广,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在西 北干旱地区,由于大量使用农膜,白色污染问题突出。在中、东部,化肥、农药面源污染的问题相对突出。在南方,由于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比较高,畜禽污染问题 较为突出。
农业投入品之困
化肥、农药、农膜是种植业的三大投入品。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由于种地比较效益低,农民既缺乏能力也不愿在养地方面加大投入,而为追求产量,多数农户存在过量使用、盲目使用农业投入品的情况。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土壤肥料专家徐明岗说,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到5912万吨,施肥不均衡现象突出,蔬菜、果树等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过量施肥比较普遍,东 部发达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城市郊区施肥量偏高。同时,虽然我国有机肥资源丰富,总养分约7000多万吨,但实际利用率不足40%。
“农药的主要问题是用量偏大、利用率偏低。近年来,我国农药使用量稳定在31万吨(有效成分),利用率仅为35%。这主要是因为低毒生物农药杀虫效果不佳,加上农民生产习惯等因素,使得低毒生物农药推广难。”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何才文说。
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但其利用率比世界发达国家低15%至20%。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说,化肥、农药使用量偏高、利用率偏低,必然造成 部分化肥、农药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渗漏,污染土壤环境,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农残富集。针对此,农业部已启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到2020年,肥 料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率达到30%,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今年夏收时记者发现,山东德州加大绿色防控力度,推广了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发展一批装备精良、反应快速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同时,逐步扩大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逐步淘汰用量大、防效差的老旧农药。
行走在西北的不少农村,随处可见田间的白色农膜。近年来,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蔬菜大棚连片建设,农膜残留引发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我国每年农膜使用 总量高达200多万吨,但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由于农膜极难自然降解,残膜量不断增加使土壤环境恶化,土壤含水量下降、板结且肥力下降。据测算,播在残膜 上的种子,烂种率可达6.92%,烂芽率达5.17%,减产量为12%。
记者采访时发现,目前各地应用的地膜厚度多为0.005和0.008毫米两种类型。薄地膜后期破碎严重,回收困难;厚地膜从技术上可以做到大部分回收,但 农民使用量较少。甘肃省的农民们给记者算了笔账,以玉米地膜覆盖为例,用薄地膜每亩仅需6斤,用厚地膜每亩需用13斤,成本相差60元。考虑到种粮收益有 限,不少农民不愿买厚膜。
农业部有关人士表示,既要加快地膜标准修订,严禁生产和使用超薄地膜,从源头上保证残膜可回收。又要对加厚地膜使用、回收、利用给予补贴,扶持一批废旧地 膜回收加工网点,鼓励残膜加工企业回收废旧地膜,推广“旧膜换新膜”政策试点,鼓励农民回收旧地膜。力争到2020年,当季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养殖污染物之忧
养殖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来源。据统计,全国有24个省份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到本地农业面源排放总量的90%以上。农业部 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王衍亮说,随着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较低的短板日益突出,污染排放呈上升趋势。随着畜禽养殖总量不断 上升,全国每年产生38亿吨畜禽粪便,有效处理率不到50%。
环境污染
畜禽养殖污染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部分地区畜禽养殖量无序增加,废弃物排放量严重超过水体消纳能力。此外,畜禽饲料添加剂中的抗生素、激素、铜、铁等物质,随着粪肥还田,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有害物质增加,间接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损害人体健康。有关研究表明,年出栏量10万头的养猪场,最大污染半径可达5公里。
解决的办法是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实行种植、养殖结合,对病死畜禽和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在种养密度较高的地区和新农村集中区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处理中 心,探索规模养殖粪污的第三方治理与综合利用机制。农业部提出,力争到2020年,75%以上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区)配套建设废弃物贮存处理利用设施。
实际上,不少地方已有成功经验。在位于江苏东台市的中粮肉食公司金东台沼气厂,金东台养猪场的病死猪由专用车辆密封运入,经粉碎后提升到高压蒸汽罐进行高 温高压杀菌熟化,再排入发酵罐进行中温厌氧发酵处理,最终变为沼气和沼液。“与传统的深埋、焚烧等方法相比,这种无害化处理不产生废气、废液,不会造成土 壤污染。”沼气厂工程师王作刚说。
离沼气厂不远就是金东台农场承包户张禄林的600亩麦地。老张每亩施用沼液底肥5吨、追肥3吨,可省去一亩地120元的化肥钱。沼液作为有机肥可改善土壤 品质,可以防红蜘蛛病和小麦蚜虫。中科院南京分院东台滩涂研究院研究员张新说,沼液土壤对比检测显示,施用沼液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32.7%,有效 钾提升了100%,有效磷提升了57.4%。
污水
农牧结合、生态养殖被认为是防止养殖污染土壤和水体的一种有效模式。浙江是全国第一个省部共建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浙江省组织开展农牧结合整县制布局试点,推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省保留下来的10027家养殖场,全部实现养殖污染达标排放,其中85%以上采取了农牧结合、生态消纳的治理模式,全省已初步构建起种养场户小循环、生态园区中循环和生态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养殖格局。
绿色生态农业之解
大气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土壤高强度生产的同时缺乏养护,导致土壤污染加剧、耕地质量退化。尽管对具体的污染源已有一些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但耕地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加之工矿业和城乡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压力凸显。不同于和水污染,土壤污染隐蔽性强、稀释能力弱。因此,要解决也并非一日之功。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目前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面临的难点很多,有些是技术经济成本高,如用客土法等;有的时间长,如超积累植物吸收重金属方法 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时间。而且,我国的农田土壤污染治理绝大多数是在不中断农业生产的条件下进行,这进一步加大了修复治理的难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认为,当务之急首先是做到不欠新账,逐步使透支的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要把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退出来,把地力下降的土壤改良好,把受损的土壤环境逐步修复治理好,才能保护好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
“国家已启动耕地休耕轮作试点,部分污染土地可能需要暂时休耕修复。长远看,这些限制性措施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和提高耕地质量。”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 李国祥说,这也对农民生产行为提出了更高要求。把各类农业补贴和化肥、农膜的规范使用挂钩,引导农民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土地污染。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长期关注土壤健康研究。他认为,土壤问题不仅是污染问题,还包括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健康的土壤是活力的生态系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对降低土壤污染风险有重要作用,“土壤污染治理要与土壤质量改善统筹起来解决”。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从根本上切断农业内部污染源,才能生产出放心的农产品。目前,国家开展秸秆、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参与的企业可享受相关财税政策。国土部和农业部把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 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
(原文标题:耕地治污:从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