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环保意识觉醒需打破“邻避思维”

   2016-06-22 人民日报3370
核心提示: 虽然北京治污的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毋庸讳言,其完成时间比原定计划有明显滞后。这其中,污水处理项目经常面临规划选址难、征地拆迁难、项目落地难、施工进场难也是导致进度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北京治污的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毋庸讳言,其完成时间比原定计划有明显滞后。这其中,污水处理项目经常面临规划选址难、征地拆迁难、项目落地难、施工进场难也是导致进度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反对把污水处理、垃圾焚烧之类的项目建在自家附近,这样的心理其实也是很正常的,有个专门的词汇对此进行概括,叫做“邻避思维”。就是说因 为担心建设项目(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虽说这个词汇是 “舶来品”,不过在环保意识觉醒的国内,这种思维亦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邻避思维”的最大特征在于,公众反对在其周边地区建设项目和设施的同时,并不抵制对项目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换句话说,只要不在自家周边生产这种产品或服务,即可以满足“邻避主义者”的要求。

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觉醒,一些项目基于“邻避主义”而进行的生产转移,在事实上已经很难行得通。譬如污水处理项目,放在南城,南城的居民不开心;放在北城,北城的群众有意见。结果,由于污水处理跟不上,臭水河沿岸的居民都受害,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幸运的是,随着科技进步和投入的增加,当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重化工业、垃圾处理等传统意义上高污染和高 排放的产业都完全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清洁化生产,很多的企业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也就是以技术进步和资本来换取清洁和环保,这样一来,所谓的“邻避 主义”就将越来越无立足之处。

以北京治污三年行动计划为例,北京提出要创造条件建设“生态再生水厂”,把传统意义上的污水处理厂经过改善设计和提升工艺,不但让污水处理 水质提升、能耗下降,还可以使之成为环境友好型的范例。清河第二再生水厂就建在半地下全封闭运行,不但节约用地,还有无臭味、低噪音的好处。水厂通过空间 封闭、防渗等措施,把污水处理产生的臭气无泄漏地进行收集和全面处理,达到废气排放标准后再行排放,对周边环境不造成影响,地下空间则起到隔音、降噪的功 能,让周边的居民不会被噪音困扰。全亚洲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厂——槐房再生水厂则走得更彻底,建成后它的“头顶”将成为大型湿地公园。

破解“邻避思维”,既需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变压力为动力,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增强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规范性,也需要公 众的理解和支持,大到大气治污,小到垃圾分类,都需要公众不仅监督政府怎么做,也把自己的一言一行摆进去,做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北京是我们大家的家,环境 改善靠大家。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