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韩文科:全球能源需求放缓 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2016-06-27 中国节能网3860
核心提示:世界能源行业处于一个转折点。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个就是需求比较低的增长;二是供应侧和需求侧在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中国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在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表示,世界能源行业处于一个转折点。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个就是需求比较低的增长;二是供应侧和需求侧在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根据国际能源属的统计,过去三十年、四十年的世界能源需求大概在2%,到2040年-2050年世界能源需求可能增长1%”。韩文科认为,世界能源处于一个转折点,首要特点就是需求方面的低增长。

同时,他认为,从全球的供应开始再到需求侧,都是在向绿色低碳在方向转型,现在已经看到了未来能源肯定是非化石能源,不是高碳、高污染的能源。

展望世界能源格局,韩文科表示,欧洲到2050年有80%或者更高的比例用可再生能源,不愿意用很多的化石能源;唯有亚洲地区增长还是比较强劲。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世界能源供需两侧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如大电网、大的灵活性的电网智能终端、电动汽车等分布式的能源层出不穷,会影响到未来的能源发展。

其他相关动态

今年能源互联网投资将超400亿 试点示范启动在即

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李冶表示,目前“互联网+”智慧能源(业界普遍称为“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和行动路线已经初步形成,而《“互联网+”智慧能源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也将很快下发,方案明确了建设试点示范工程项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新能源车将持续受到追捧 市场广阔

不过,针对北京新能源车个人指标的追捧热情,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北京摇号购买新能源车的抢购没有推广示范意义,这是极度挤压需求下的被迫购买,北京百姓解决有没有车的问题只能靠买电动车。其他城市政策没有这样的助推力,因此,北京的摇号新能源抢购情况近期难以在其他城市出现。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申请新能源车个人指标的增长速度还算平稳,还是应根据实际需求申请指标,避免恐慌性购...

国际能源署警告:能源政策不变将致更多人死亡

国际能源署在关于能源和空气污染的报告中指出,有害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是由于未经调节或低效的能源使用和生产。如不采取行动,因户外空气污染造成的过早死亡人数将从当前的300万增至2040年的450万,而因室内空气污染的过早死亡人数可能从350万降至290万。 研究显示,空气污染是第四大最高死亡风险因素。

   全球能源需求将继续增加

虽然未来能源效率将得到提升,但世界经济对能源的总体需求将继续增加,预计未来20年世界对能源的需求会增长30%~35%,年均增长率约为1.4%。 在一次能源中,化石燃料仍将是主要的能源形式,将满足60%的能源需求预计增量,并占2035年世界能源供应总量的近80%。

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今年能源互联网投资将超400亿

据了解,试点示范重点是要推动先进储能、智能电网等一批产品和技术加快实现突破,预计今年会带来超过400亿元的投资。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能源互联网领域也安排了3亿-4亿元的专项建设资金,对首台套设备和重要的研发示范项目给予支持。在实施当中,将大力推广和利用社会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拓宽能源互联网的融资渠道。

全球能源需求2035年将增长34%

报告认为,全世界对能源供应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但能源供应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对碳密集型燃料的需求将越来越少。尽管如此,为实现国际碳排放的限制目标,仍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政策行动。 目前,化石燃料仍是主要能源形式,将满足60%的能源需求,并占2035年世界能源供应总量的近80%。其中,天然气将成为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年增长率为1.8%。石油将以每年0.9%的速度稳步增长,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继续走低。

报告预计全球能源需求2035年将增长34%

报告认为,全世界对能源供应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但能源供应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对碳密集型燃料的需求将越来越少。尽管如此,为实现国际碳排放的限制目标,仍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政策行动。 目前,化石燃料仍是主要能源形式,将满足60%的能源需求,并占2035年世界能源供应总量的近80%。其中,天然气将成为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年增长率为1.8%。石油将以每年0.9%的速度稳步增长,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继续走低。

能源互联网+助力智慧城市

       智能电网将在能效管理、家居生活、交通出行、互动服务等多方面为智慧城市提供动力和支撑。 嘉兴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周建其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质就是智能电网加长距离能源互联的特高压电网加清洁能源。嘉兴智能电网项目是浙江省首批13个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之一,嘉兴供电公司构建了“面向电力系统、面向用电客户、面向社会”的智能电网驱动智慧城市规划体系,主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撑。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