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环保企业“走出去”过程的五大“惧点”

   2016-07-28 |440
核心提示:根据麦肯锡数据,其预测到2030年全球的用水量将会产生40%的缺口,以水为代表的环境问题正在全球上演,而环保产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而中国的环

根据麦肯锡数据,其预测到2030年全球的用水量将会产生40%的缺口,以水为代表的环境问题正在全球上演,而环保产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而中国的环保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今天走出去的能力和实力。另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逐步推进,不仅为环保行业注入了强大的资本助力,也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的机会,多重利好之下,环保企业“走出去”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的61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8.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7.7%,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尼、印度、马来西亚、老挝、俄罗斯等国家地区。对外承包工程方面,1-6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080份,新签合同额514.5亿美元,同比增长37%,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完成营业额307.4亿美元,同比增长3.5%。

在环保企业有条件并有意愿走出去的过程中,我国环保企业也遇到了很多非常实际的问题,那么环保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最怕的是什么?

对海外市场没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在环保产业走出去沙龙中,对于环保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所面临问题和挑战的讨论中,缺乏对海外市场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排在了走出去拦路虎的第一位。

在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中“当地标准”的了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说建设标准和排放标准,在投标之前就必须有相当详细的了解,否则将会直接影响报价,进而影响投标的结果。另外一个需要了解的则是税收等问题,以EPC项目为例,在境外开展EPC总包项目不管以何种形式的主体来签约,由于跨国所得的必然存在,一定会产生双重征税问题。利用税收协定获得税收抵免,可以有效降低“走出去”企业税收成本。

没有选择强有力的地方合作伙伴

发展海外投资事业,至关重要的是选择好合作伙伴,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决策失误,项目本身就先天不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对合作伙伴既不能理想化,也不可事先缺乏了解而贸然签署合同。

对于环保企业而言,当地合作伙伴的类型包括设计方、供货商等,好的合作伙伴选取对于企业能否高效的完成环保项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由于国际项目的特点,能否按期完成标的项目对于整个利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国际项目的建设最怕拖期。有环保上市企业总经理表示,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仅当地合作伙伴选取一项环节就有相当多的血的教训。

缺乏同海外市场对接的渠道和桥梁

我国环保企业立足于国内市场,对于国内的整体环境和市场情况具有很好的把控,但对于海外市场则不然。如果能够协同优质的海外市场对接渠道一同“走出去”,则会使整个过程更为高效。而这座海外市场对接平台首先应该体现的一个作用是沟通平台,其次才是操作服务平台。平台应有的信息系统为了解具体情况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咨询系统为合作方提供各类政策、法律、物业操作等方面的建议;运营系统是为双方合作提供沟通、谈判、设计项目合作方式;监督系统是降低风险、协商各类矛盾。

国际化人才缺失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随着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拓展,产业结构、技术和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无论政府、企业还是创业都需要环保人才。据某环保企业上市公司负责人透露,法律人才、税务人才和造价人才是环保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尤其觉得必不可少的几方面人才,没有这几方面的人才很难说走的很顺畅。

国内同行的恶性竞争

数据显示,2015年的环保并购案例约120起,涉及交易金额超过400亿元。大批资本涌入,在规模有限的市场上跑马圈地,导致的结果就是价格战,甚至业内水处理报价低至三毛多、垃圾处理报价低至十几块,而据环保企业测算,如果环保全面达标,正常固废处理项目垃圾处理费应该在150元/吨左右。

业内人士疾呼,环保产业已由“蓝海”变成了“红海”,正在进入恶性循环状况。而恶性价格战的后果就是扰乱整个环保市场,伤害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也会影响环境治理的效果。

对于行业内的恶性低价竞争,环保界认识讨论一致认为:低价竞争是不可能完全靠行政手段彻底解决的,企业缺乏自律也是引发垃圾焚烧发电等环保细分领域低价竞争的主要原因,而低价竞争问题的解决一定会是建立在行业内人士理性竞争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企业是否具有一种契约精神的价值观上。

面对中国环保企业在“走出去”的诸多问题,业内人士建议环保企业应抱团取暖。当我们要去一个很陌生的地方时,总是希望能与朋友同行,小企业和大企业‘抱团’走出去既有利于小企业开阔眼界,提升对世界的认知,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也有利于大企业摆正心态,认清差距,积极与世界接轨。

中国目前不缺乏体量大的环保企业,但未必存在真正的可以称之为“强”的环保企业,竞争中所谓“适者生存”,“适者”不是说你要是最大最强的,而是你要敢于拥抱变化,机会来了愿意接受挑战,出现问题能够及时作出调整。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