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万喆:中国绿色金融何以“后来居上”?

   2016-09-22 中国节能网610
核心提示:绿色金融刻不容缓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自身体量、国际地位的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前景的

绿色金融刻不容缓

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自身体量、国际地位的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前景的需求,一方面,中国意识到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深切感受到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当担起更多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责任。

当前,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全球性经济、政治问题,关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18世纪的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文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传统工业化多是以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的,而传统的市场经济单纯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忽视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日益恶化。21世纪,人类已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紧缺所造成的生存危机,各国政府开始积极倡导绿色经济,重视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

但绿色经济往往投入大、周期长、技术含量高,除了传统的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支持方式,必须整合和加强金融在其间的作用,让金融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支持者,使金融机构也向着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方向过渡。因此,当前,绿色金融已成为国际组织、政府、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在传统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也迫切要求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转型和发展。

生于斯但困于斯

为缓解环境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都在探索着各种路径。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概念于1991年首次提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在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化公约》后,环保和减排成为了关注焦点,绿色金融得以推广。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进一步推动了绿色金融的研究和发展。

2000年,《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提出了环境金融的概念,将绿色金融定义为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2003年6月,“赤道原则”把对绿色金融的实践上升到了新高度。赤道原则即商业银行以自愿为原则、在项目融资上全面考虑环境因素和社会问题的国际金融行业基准,此原则为项目融资中生态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提供了框架,意味着银行在经营中将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到公司治理的战略层面。至此,绿色金融制度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

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各国都着力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低碳经济因低能耗、低污染、高利用率、高效率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备受关注。

然而,发端于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在一段时间的被高度关注和快速发展后遇到了瓶颈。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拒绝履行自己的节能减排义务,国际合作陷入了僵局。

中国的政策推动:起步虽晚 但决心很强

相对而言,我国绿色金融实践起步较国外落后,但在逐步探索的渐进过程中,政策推动决心和意志非常强。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绿色金融开始萌芽。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可算是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开端。

2008年,国家环保部会同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出台“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等新政,绿色金融政策正式启动。

2011年,“绿色信贷” 评估研究项目启动,并计划建立“中国绿色信贷数据中心”,为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管理和评估风险提供权威的信息支持。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了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

2016年,全国两会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支持绿色金融发展。

当前,中国的绿色信贷已经发展到了规定行业能效指引的地步,在世界上属于领先水平。

2012年,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操作绿色信贷的流程进行规范;2013年,银监会推进绿色信贷统计制度;2014年,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超过100个指标对组织管理、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中国的实践推动:各方协力 发展迅速

在国家和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下,绿色金融在中国发展迅速。中国是全球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国家之一,是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机构发布本国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的国家。“绿色金融”越来越受到国内众多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认同。

在当前我国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期,银行业金融机构着重将信贷业务向绿色产业倾斜,助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在银行的主导下,我国的绿色信贷项目从2007年的2700个,增加到2013年的1.4万个;绿色信贷的贷款余额也从2007年的3400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1.6万亿元。

2014年,银行业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9万亿元,其中,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较年初增长15.67%达6.01万亿元。据测算,贷款所支持的项目预计年节约标准煤1.67亿吨,节水9.3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亿吨;201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8.08万亿元,其中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7.0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42%。贷款所支持项目预计可节约标准煤2.21亿吨,节约水7.56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5.5亿吨。

此外,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2016年上半年国内绿色债券发行量独占鳌头,占到全球1/3;离岸绿色债券发行量名列全球第三。

2017年一旦统一碳市场建成,预计规模为全球最大。经过国内七大区域碳市场的试点,预计将在2017年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届时将赶超EU-ETS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目前相关准备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中国的国际推动:与国际社会合作共赢

不仅如此,中国始终不忘记大国责任和共同发展的理念,将与国际社会合作共赢作为了最终目标。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单位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45%。与此同时,中国不断探索着多边合作机制,力主搁置争议、直面挑战、共同发展,推动全球绿色经济和金融的进步。

中美两个全球最大的排放主体通过高层战略对话的方式,2014年11月于北京、2015年9月和2016年3月于华盛顿连续发布了三次《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5年9月于洛杉矶、2016年6月于北京两次发表《中美气候领导宣言》,强调对环境与气候问题的关注。

6月,欧盟与中国达成了一项1000万欧元的合作项目,旨在加强欧盟与中国在碳排放交易方面的合作。

7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这是多边开发银行首次获准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

在中国的倡议和推动下,2015年12月通过的《巴黎协议》为全球气候行动开启了新的征程。2016年上半年,《巴黎协议》开放签署,获得热烈响应。截至6月底已有179个缔约方完成签署,并有19个缔约方递交了国内批准文件。

在中国杭州举行的2016年G20会议首次将绿色金融和气候合作列为重点议题,并成立“绿色金融工作组”,研究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推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加强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等问题。

后记

无论是金融、绿色、或绿色金融方面事务,中国都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

在中国的推动下,全球对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都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和共识,并实践于国际合作与国内行动。各国都在积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同时借助金融市场的力量优化资金和资源配置,助力转型升级和结构性改革,从而获得发展的新动力和可持续性。

当然,这只是一小步。绿色金融的外部性问题如何解决仍然需要探索、尝试和突破。绿色金融标准、法律等问题仍需深入探讨。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早期问题基本已经解决,其“绿色”标准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小差别,因此,合作中的分歧仍然需要磨合和弥合。

但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好的开始。中国有句老话,“达则兼济天下”,事实上,中国人相信的是,天下济则身善事达,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更宽广的胸襟,来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