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十三五规划》出台,未来环保产业创新路径在哪?

   2017-02-15 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1000
核心提示:近几年,在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的环境保护体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环保行业的变动之剧烈,发展之迅速,也

近几年,在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的环境保护体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环保行业的变动之剧烈,发展之迅速,也远超过往三十年的总和。

根据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观察研究,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路径,会更多参照美国的制度体系,即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实现环境监测的集中管理,配合严密的数据体系,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再以环境税和排污交易保障治理资金;同时因为人口与区域的关系,在发展阶段会比较类似日本,即遵循着环境治理-环境修复-环境建设(创造)的路径。中持环保董事长许国栋先生用“环境大建设”来描述这项事业再贴切不过。

从目前体系来看,也基本验证了这样的观点,国家在过去三年中,通过新《环保法》的实施,三个“十条”的出台落地,加强社会监督,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实行环境检测垂直管理,基本构建了一套“大型工业国”的环保治理体系,同时在中国特有的治理架构下,我们还叠加了“环境督查”和“河长制”两个强力机制来保障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行,可以说,这样的执政力度,或许只有在新加坡治水的时候才可媲美。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以及新近出台的两个重要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就可以看成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近期目标清单,与以往五年规划需要面面俱到,求全责备不同,本次的规划在一些重点方向的表达尤为收到关注,首先就是十三五生态保护规划中对于约束性指标的要求,加入了一系列对环境质量数据的考核,并纳入对地方政府考核的指标体系,这也为未来的产业市场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市场预期,坚定了发展信心。

同时在国家大力推行“PPP”商业模式激励下,环境治理工作的边界也极大延伸,突破了“厂”和“网”的概念,进入到“环境大建设”的阶段,比如现在的行业“热词”——黑臭水体和海绵城市,就属于“环境大建设”的范畴,这更多的体现了城市环境开发和运营的概念。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广大的产业同仁真的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同时,我们仍然面临的严峻的挑战。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往往是推动环境事业的巨大作用力,公共卫生催生出现代污水厂和收集管网的诞生;伦敦毒雾和洛杉矶光化学污染推动了《清洁空气法》的出台,并深刻改变了现代社会的产业机构;《寂静的春天》,水俣病促使人们关注和限制化学品的使用;“拉夫运河事件”直接带来《超级基金法案》的出台,相应的各类社会问题,我们目前在中国都可以找到。

但细心的读者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到,国外发达国家因为发展起步早,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与应对充分,但也经过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通过环境治理,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完成了本国的环境治理工作;而对于中国来说,在近十年,发达国家在近百年间逐渐暴露的问题在中国集中爆发,而对良好环境的需求又基本与国外同步,这种局面在世界范围内还从未出现过。

可以说,在环境治理方面,中国已经开始进入“无人区”,可以预见,在一些知识储备不完善,认知不充分的领域,交学费返工,市场秩序混乱的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持续。而对于企业来说,厘清机遇与挑战,馅饼和陷阱,有效在舍、得之间平衡决策,选择一个高速稳定健康发展的战略,成为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站在产业发展与创新的基点,笔者试着对未来环保产业的变化进行一些简单的预测。

政府持续制度创新,

“拆墙”与“架桥”并重

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所在,此次环境制度一系列的重大变革,给环保产业很大程度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但是如果让企业能够自由飞驰,拥有广大的发挥空间,之前因为部门条款分割造成的种种阻碍则需要在后续过程中应用行政力量来突破,2016年十二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农村环境整治,畜禽粪便处理,垃圾分类回收等方面做出系统的重要指示,就是在拆除之前因为部门块垒而形成的高墙。从习总书记讲话后市场反应来看,未来每一面墙的拆除,都会带来市场空间和效率的巨大提升。

由政府主导创新体系

未来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环境保护是典型的公用事业范畴,环保产业则是一个服务特征鲜明的产业,在这些方面,构筑一个整合多方资源,集成多目标的国家级创新体系往往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行业进步,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例如新加坡在20世纪末开始建设推广的“NEWater”事业,就是这一方法的成功典型。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将污水处理成为饮用水标准,不但为新加坡解决了极端缺水问题,同时也在“NEWater”的实施工程中整合技术,工程和市场资源,培育出一个极具国际竞争了环保产业集群。

而政府,平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在其中各自发挥其功能,共同推动了一个复杂目标的达成。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尤其是新加坡的公用事业管理局(PUB)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愿景的凝练提出(NEWater),技术路线研发确定(长期开放污水厂进行示范验证),不同层次的产业培育(凯发,吉宝,胜科等几家大型企业和一批科技型企业),品牌塑造和产业推广(新加坡水周),均可看出政府强烈的领导力和塑造力。

中国拥有广阔的环境需求和完备的科技、产业体系,并且也有强有力的政府领导,因此在江浙及沿海区域,将会更多的在此路径上实施。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浙江的“五水共治”事业,不但大力改善了当地水环境,更极大推动了当地环保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的中小型水处理企业,两年来仅外部投资就吸引了近百亿的资本。另外一个案例是宜兴这两年大力支持并落地建设的“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和“水生态科技城”,都是瞄准了未来社会共性需求,提出具有行业引领意义的创新品牌并建设实施,结合当地产业,推动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转化和推广,相信未来一批更具成长性的企业将从这个领域脱颖而出,值得重点关注。

“环境大建设”落地,

推动平台型企业迈向“城市环境运营商”

前两年,伴随着环境需求的大量释放和PPP模式的推广,各大环保公司纷纷进入到了“环境大建设”领域,环境开发商的概念也随之诞生,而从目前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建设,开发仍不是这项工作的终结,我国科技专业人才在地域分布的极度不均衡,使环境建设完成之后的运营工作也逐渐被各级政府所重视。

近年来北控水务水环境治理方面实现了“三级跳”,南宁河的水生态治理和恢复——洛阳水生态环境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北京通州水环境治理,文化建设和整体运营,就很好的体现了这样的发展思路。再这样的治理模式下,业主也企业会更加关注前期规划与后期运营的衔接,城市环境与社区生活的融合,资源投入的效率与产出,对于实施主体的系统规划能力,工程实施能力,技术整合能力,管理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会促使这个群体不断升级和分化,更会加速平台型企业对细分技术领域的领先企业和国际先进技术的并购整合。

在环境调查领域

有望出现世界级的企业

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中,咨询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约30~40%),这一领域也催生出一批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比如我们熟知的美国西图,Tetra公司,日本的伊迪亚,每年的营收都是数十亿美元级的企业。

在中国因为前期的环境治理工作主要以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为主,并在相当短的时间内集中建设完成,也造成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尴尬局面,很多环境治理前期必须进行的工作,如污染源的溯源,环境问题的调查,解析,评估和后期的设计,管理咨询工作被隐藏于高校,设计院和环评机构体内。

根据《规划》中的要求,十二项约束性指标中,很多考核标准都是描述性和感官性的,比如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级及以上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下降,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等指标,不再像以前针对具体的污染物,这就是说所有与之相关的问题都需要被发现,被解决,在这些工作中,前期的调查和评估工作必须足够的充分及有效,才有保证后期的整理和运营效果。伴随着环评机构的脱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相关的环境咨询领域有望培育出世界级的公司。

创业企业的黄金时期

当服务业饱和时,就是在主要的客户面前已经很多选择方案的时候,技术与产品的时代到来了,《规划》中特别强调了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监测监控等核心环保技术工艺、成套产品、装备设备、材料药剂研发与产业化,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主导技术和产品。行业中各类企业也纷纷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研发。

笔者参加过几次大型企业和高校针对新产品开发的研讨会,虽然从参与的企业和高校实力,到参与人员的技术水平都堪称一流,但总会出现各类问题,科研人员关注数据的完整性和科技创新,企业研发人员关注运行的稳定和运行成本,只有企业的领导人才会提出整体售价,利润率,供应链整合,市场推广方式等要求,最后大家往往会取得一个共识,这件事要成立创业公司才可以。

笔者认为这不是某一个企业或学校的问题,而是目前环保产业在快速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服务业饱和时,服务工作完善时,技术与产品就成为提升综合解决方案效率和效果的重要选择,而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剧烈竞争,必然要求这段过程要更加的快速和精准。但在大型企业中,除了少数核心团队,其他人难以有这样的意识来全面的整合资源,并以最终满足客户需求为终极目标来考虑问题。在此可以做出一个判断,从行业特征和未来需求来看,创业这种形式将逐渐成为行业发展主流,这也是同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一致的。

从创业的方向来看,高技术含量,高智力附加值是不错的选择,环境咨询,方案的设计,规划,各类资源化,能源化和提标改造,清洁生产的技术和装备及相应技术的“互联网+”都是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从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主办的两届环保产业创业大赛来看,两年间进入决赛的二十家企业有90%以上都从事的专业咨询和技术服务和核心设备生产,并且获得资本的热捧,70%的企业获得知名资本投资并登陆新三板。

创新平台将成为

未来产业平台“主角”

当然,环保产业的创业起步更高,需要集成的资源更多,对创业者的要求和挑战也很大,目前在环保行业创业仍是一个社会自发的行动,距离完善的创业支撑和服务还有相当距离。

这其中又涉及几个关键环节,第一是技术如何与企业结合,即降低技术交易的成本;第二是形成一个健康的创业境,对企业的初创阶段能够提供有包含政策,资本,服务等一系列要素的创投支撑;第三要建设一批创新的“基础设施”,比如创新服务平台,技术验证评估体系和与之配套的环保技术生产研发中心。

这部分内容在《规划》中也有比较详尽的表述:建设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平台。统筹科技资源,深化生态环保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环保智库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技术研发推广,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

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建立环保装备与服务需求信息平台、技术创新转化交易平台。依托有条件的科技产业园区,集中打造环保科技创新试验区、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区、环保综合治理技术服务区、国际环保技术合作区、环保高水平人才培养教育区,建立一批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同时笔者相信,环保产业的高新园区,也是目前国内各类环保产业园区的一个发展方向,即综合整合市场,资本,人才和信息要素,从招商引资和产业聚集平台,转变为更加高效灵活的产业创新平台。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