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环境保护“最强大脑” :环保产业如何进取?

   2017-04-26 |1030
核心提示:我国环保事业,经过30多年的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其成长过程中,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却一直不可调和,人们甚至断言,中国不可避免要

我国环保事业,经过30多年的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其成长过程中,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却一直不可调和,人们甚至断言,中国不可避免要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遗憾的是我们一直都在这条老路上,直到“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环境保护才有了“最强大脑”。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一路狂奔,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种跳跃式的 “弯道超车”,只是在结果上缩短了我们和发达国家的距离,整个发展模式却鲜有新意,基本是西化的。这样伴随经济的狂奔一路跌跌撞撞发展起来的“环境保护”,追根溯源也是一个“泊来品”。大学里的学科设置、院系结构,环境保护的理论框架、知识体系,实践应用中的技术路线、直至具体技术等,绝大部分都源自西方,这些在引入国内的同时,西方的思维方式也随之跟进,从而逐渐沿着西方的模式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它抓住一个东西,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可是往往忽视了整体联系,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革开放三十年,由于“西化”的影响,我们寻求征服自然,对大自然穷追猛打。表面看来在一段时间内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满足了我们的物质生活需求,靠“跨越式发展”,靠“弯道超车”,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是久而久之,却产生了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弊端。单就环保领域来看,治理达标了,环境效果却好像越来越差;总量减排了,环境容量却没了;企业搬迁了,污染只是转移了;标准加严了,又是零排放、又是超低排放,老百姓却感受不到明显效果……所谓治得了病、治不了命,病治好了,健康却没见明显改善,环保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不是两者协调发展。

如果仍然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下一步只能是污染转移了:一线城市的重污染产业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二三线城市承接不了的,向欠发展中国家转移。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应该,当然人家也不会再心甘情愿的接受这样的产业,所以产业走出去需要一种新的模式,产业留下来更需要不同的发展路径,所谓 “变道超车”是历史的选择,“生态文明”正是承载这一历史使命的目标,也是东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它照顾了事物的整体,讲究天人合一,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不是只注意个别枝节。我们既要点上达标,又要整体环境效果;既要环境改善,也要经济发展;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但以前在西化的思维模式主导下,这种转变虽一直在提却困难重重,即使“生态文明”这一“最强大脑”出现。我们可以理解为,这种认识也有一个转变过程,就像佛学里讲的“看山”一样:一开始看山就是山,绿水青山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是金山银山,两者各自为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慢慢将两者对立起来,看山不再是山了,两者的矛盾出现了且不可调和,这时人们的想法是开发金山银山并尽量少破坏绿水青山,或者开发金山银山的同时尽量保护绿水青山,显而易见这是唯发展论,金山银山在先,绿水青山在后,绿水青山是附属,这不可避免会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经济后环保的道路上去;最近习总书记提出的“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达到了“看山”的新境界,实现了认识上的辩证统一,即看山还是山,但山的含义已经完全不同了,是一种变道和变维,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文化自信”,也是“变道超车”路径选择的“道路自信”。其实这种东方整体思维的方式早已经慢慢渗入到西方社会,产生了诸如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等理念,并又输送回国内,可见西方社会是在慢慢东化,并反过来影响我们,而我们在西化的道路上却越走越远,直到“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才使东方思维得以回归,而这一战略广为西方社会所接受也在情理之中了。

伴随“生态文明”战略和“两山论”的提出,一系列整体思维的环保政策逐渐落地,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山水林田湖、河长制、排污许可制等,预示着我国环保事业将进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系统化思维管理的新阶段。但是从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俯瞰环保产业,呈现的还是碎片化、项目级、点线层面的供给,难以承担生态文明系统化、效果级、区域层面的需求之重,还有很多痛点,难以贯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比如很多环节没有勾连、很多功能没有发挥作用、很多部件还不协调、很多地方还隐隐作痛,这正如一个人的经络,所谓通则不痛、通则不痛,要想打通各个环节,让这个系统协调的运转起来,必须整体思维、辩证施治。

所谓整体思维是需要跳出环保产业来看环保,需要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俯视环保。就生态文明的大系统而言,环保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在环保框架里谈环保,环保永远是成本,会一直和经济发展对立。环保产业要想发展,要想找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环保企业需要“走出去”,此处的走出去,不是人们常说的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地域上、国界上的走出去,是思维的走出去和领域的走出去,即跨界,融入整个生态文明的大系统,把“小环保”做成“大环保”,环保才能做出价值,才能从成本中心变成价值中心,才能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才能承载生态文明发展之重。

可喜的是,现在有些企业已经走在变道超车、跨界生态的路径上了。年初我在一篇文章里谈到桑德集团从环卫切入,通过“走出去”跨界到资源回收、广告、物流、便民商城、社区服务、大数据、云服务……从锂电池生产到“易泊充”的充电桩服务、私家车位分时共享、停车服务等,现已逐步延伸到智慧城市服务,目前再生资源业务营收已经约30亿、广告业务一直在盈利,物流配送业务年底将实现盈利……如果有一天,桑德宣布环卫不再收钱,免费服务,我想大家不用奇怪,因为他在整个产业链的后端已经找到新的利润池,如果利润池足够大,环卫就会成为免费通道业务。最近文一波先生在为桑德正名,说桑德并非环卫企业,而是互联网云企业。大家知道,互联网的特点是无边界性,只有老大,没有老二,就像只有阿里巴巴,不会再有第二个一样,这是否暗藏着文总更大的野心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如果说桑德集团环卫的免费服务路还很长,那金科水务早在十年前就在山西趟出了一条路,即市政污水免费处理,处理后的水卖给工业园区的企业,收益率非常好。大家知道,市政污水处理卖的是服务,而这种市政工业联动的供水模式,最终卖的是水,利润非常可观;倍杰特也正在实践这种模式的路上,他们在鄂尔多斯采用类似的市政工业联动的模式建设的项目,今年十月将正式投产运行。从他们两家在其它城市积极推进这种模式的态势看,提醒那些还在市政污水领域摸爬滚打的企业,不要抱怨污水处理收费越来越低,这有可能就是趋势,将来有一天会免费甚至倒贴钱,都有可能,这取决于你怎么看待污水,把污水看作负担,看作污染,那污水不值钱,是成本。如果辩证来看,将其看作资源、原料,那就会打开另外一个空间,中持水务就是这样的践行者。

中持水务在宜兴,从概念污水厂切入,打造跨界融合的城乡生态综合体。他们以污水是资源的视角重新认识污水,其中的清洁水、碳源、热源、有机质(氮磷等)可以供给现代农业包括设施农业、有机农业、水产养殖和景观农业,以及生态公园,同时农业的秸秆、尾菜以及公园的有机废物如绿化垃圾等可以回归污水厂,形成生态循环、科技与自然的共生系统,污水也从被“摧毁”变为被“回收”,从污染物变成“生产原料”。

俞汉青教授曾经估算过,一座中国的日处理量十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通过应用新技术,每年可以贡献180万美元的利润,而应用常规工艺,每年则要消耗460万美元的成本。据此可以想像,如果这个模式应用到北控400多座污水处理厂上,即污水厂全部转为地下,地上部分建设设施农业、生态公园……污水厂华丽转身为生产工厂,成为新的利润池,那就可能不再靠收污水处理费赚钱!这样一“遐想”,免费也不是很遥远的事情吧,况且作为原料的污水将来真还有可能收费呢,就像现在有些工厂的废渣,开始找人处理要付费,看到人家开发了一项新技术将废渣变废为宝了,厂家就开始收费了,想想一切皆有可能。

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比如在破局农业用地治理方面,复振科技通过环境农业一体化、环水有机农业等模式已经开展了大胆的实践;在垃圾填埋场修复模式创新方面,南京万德斯也在进行着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他们都是积极的实践者或探索者,在为自己找到新的天地的同时,也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辟了不同的实践路径。

纵观环保领域,目前还有很多找不到付费主体的治理需求,让环保企业踯躅不前,其实不是做不到,而是跨不出。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现今对环保产业而言,却应该是“进一步、走出去海阔天空”,你不走出去,别人也会走进来,行业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免费的午餐会越来越多,希望你能成为提供者而不是被“免费”的那一个!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