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垃圾分类 靠啥往下推?

   2017-09-19 人民日报1100
核心提示:如何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以有效推动分类全面开展?业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一直持续,但难给出统一答案。记者最近采访了业内知名的专家

如何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以有效推动分类全面开展?业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一直持续,但难给出统一答案。记者最近采访了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请他们也为这个问题把把脉。

系统分类是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核心环节

记者:为什么把垃圾分类问题看得这么重?

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杜欢政:对垃圾“一锅烩”,就无法做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因此,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核心环节,是在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置基础上实现资源化处理的关键。

垃圾分类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比如,把易腐烂的有机物混在废纸中,造纸厂就无法利用这种“脏纸”来生产干净的再生纸,必须上马价格昂贵的清洗设备。二是解决臭味问题。垃圾不分类,让干湿垃圾混在一起,肯定会发酵并散发出恶臭味,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记者:不少城市都在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大家希望有个先进的模式作指导,我们现在有没有这样的模板?

杜欢政:如今,我国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已达46个,既包括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也包括一些二、三线中小城市。这些城市的情况不同,希望通过一种模式来解决所有城市的垃圾问题,这是不现实的。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相比,垃圾产生量、运输距离、土地空间、经济基础都不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将垃圾分类与后续环节统筹兼顾。比如,上海这种超级大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极大,对于难以资源化利用的垃圾,采用焚烧办法的费效比就很高;而在一些小城市,垃圾量比较少,也许采用填埋方式更合理。

垃圾分类不能靠“搞运动”或“浅激励”推动

记者:目前,不少地方建立了垃圾分类的激励机制,比如设立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以鼓励消费者参与垃圾分类,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何在?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这些年的国内实践证明,垃圾分类的可操作性不高以及常态化的前端管理机构缺位,自然难以推进;而以“搞运动”或“浅激励”的方式来推动,也难以持续和长久。

要将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就要让操作变得简单易行。此前,我国各地的垃圾分类方法有多种,由于消费者不具备相关知识,实际操作并不容易。国务院近日转发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将垃圾分为有害、易腐烂、可回收等三类,比较符合我国具体情况,使垃圾分类便于操作,后续的处理效率高、成本低。

建立分类促进中心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帮助市民熟悉垃圾分类方式,做到科学分类与投放,一直是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工作中进展缓慢的环节。特别是垃圾中的有害物和低值物,回收率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与其他垃圾混在一起,又会影响回收的效果,形成环境污染隐患。针对这一问题,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道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通过专业公司对个体回收者进行规范培训和管理,实现了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的全面回收。通过建立分类促进中心,以显著的标识、方便的投放方式、科学的工作机制,实现了有害垃圾的全覆盖回收。这一经验值得借鉴。

保证分类体系良性运转需实现两网融合与区域协同

记者: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存在着已分类垃圾出路不畅的问题,怎么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靳敏:首先要解决“两网融合”问题。“两网”分别指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与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有资源价值废物,通常由散布于各地的农民“游击队”负责回收利用;而生活垃圾处理更注重废弃物的环保处理,主要由环卫系统的“正规军”负责收集处理。要将现有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与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合二为一,只有在政府主导下,推动人员、设施、空间、机制的“四个融合”才能实现。从近几年北京、上海的相关试点社区的情况来看,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其次要解决“区域协同”问题。在每个城市都建立相关的垃圾处理企业,既无必要,成本也过高,而在几个城市构成的较大区域的中心位置设厂,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区域协同”还应注意,只有当分类垃圾的积累达到一定量级,才能以最为经济的方式进行处理;如果过于零散,则处理成本过高、效率过低。

 
本文导航:
  • (1) 多名专家学者把脉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