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看,发展绿色金融的共识已基本形成。尤其在国内,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日前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一周年院庆作主旨演讲时表示。
过去几年间,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绿色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多个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2017年,绿色金融再次成为德国G20峰会议题。此前,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形成了35条具体内容,这些都标志着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且有了具体部署。
会议上,相关与会专家表示,未来应更加重视环境和金融之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不仅要从环境方面加强监管,更重要的是要推进深层次创新。金融体系、金融制度本身需要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
“能源金融在中国尚属较新的研究领域,我们在借鉴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能源金融的理论体系。”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院长、能源金融研究室负责人徐洪峰针对我国目前能源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目前,政府对能源金融,尤其是绿色能源金融配以大量支持政策,但需将政策逐步细化,并提出具体的支持措施;其次,应注重协调地方政府、能源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各方关系,形成自下而上的能源金融发展推动力量;再次,应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支持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国门;最后,中国相关金融机构应加大对能源创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优化自身资源配置,丰富能源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室及碳金融实验室负责人崔莹还就中国碳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发布了《中国碳市场发展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将在今年年底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应分阶段推进;配额分配应采取“中央制定为主、地方调整为辅”的分配方式,并逐步从无偿过渡到有偿。
为提高市场流动性,与会专家表示,应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性,并且逐步推出碳金融衍生品。崔莹建议,在市场监管方面,各方应发挥各自优势,联合组成全国碳市场监管体系。现有七省市碳交易试点地区的交易所中,可选择一个作为全国碳交易中心,其余转型为营业部式机构。
目前,中国大宗商品进口融资绿色化是一个长期战略,也是一个主流趋势。对此,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贸易融资实验室负责人孙瑾表示,我国绿色贸易融资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国内外银行来说也是一个新议题。她在《中国大宗商品进口融资绿色化》中,研究总结了贸易融资绿色化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面临的几大挑战。
孙瑾表示,首先,我国贸易融资绿色化方面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且对绿色化产品的定义不清晰;其次,绿色贸易融资也没有具体的推动力量;再次,绿色贸易融资是一个创新交叉领域,人才建设也亟待加强。
针对这些挑战,孙瑾提出了相应对策。首先,应通过机构或部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大家对中国贸易融资绿色化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把中国绿色化融资行业权威性机构的当前工作整合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再次,她还建议,应组建中国银行客户行业平台,通过多个交叉领域的沟通与交流,提升贸易融资绿色化能力,并且应与绿色贸易融资领域的国际专家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