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中国生活垃圾年产量超过4亿吨,谁来撬动2000亿环卫市场空间?

   2017-09-20 中国节能网1040
核心提示:随着政府环境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城市垃圾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特别是餐厨垃圾市场急剧放量。与此同时,在PPP模式的推动下,环卫市场进入快速

随着政府环境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城市垃圾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特别是餐厨垃圾市场急剧放量。与此同时,在PPP模式的推动下,环卫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20年将产生2000亿元的市场空间。

城市垃圾治理将迎技术革命

“我国人口众多,是垃圾产生大国,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垃圾统计数据,每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大于2亿吨,还有1500多个县城产生了接近0.7亿吨的垃圾。至于村镇垃圾方面,由于村镇数量太分散,暂无准确统计数据。总体来看,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在4亿吨以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建国近日指出。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关于生活垃圾处理的各项政策频发。为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目标,推动环保设施改造升级,环保部部署了“装、树、联”任务,即依法依规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厂区门口树立电子显示屏实时公布污染物排放和焚烧炉运行数据、自动监测设备与环保部门联网,并要求垃圾焚烧企业于2017年9月30日前全面完成。

如今,“装、树、联”任务即将收官。环保部近日通报,截至8月23日,全国246家已建成垃圾焚烧企业中,除去已关停、即将关停和半年内技改的10家企业,有176家完成“装、树、联”工作,完成率74.58%。

不过,就目前来看,无论是焚烧、填埋或者生物处理技术路线都面临一些问题。“以焚烧发电为例,老百姓对垃圾焚烧发电仍有抵触情绪,项目落地非常难,富集重金属和二噁英类污染物的焚烧飞灰安全处理率低,技术路线不明确。此外,还有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处理问题,以及高含水率垃圾能量回收效率低等问题。”刘建国表示。

垃圾处理技术将面临新的挑战。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重新认识垃圾处置:

从城市建设角度来看,原来垃圾处置都是点状突破,尤其是垃圾焚烧、填埋的突破,长期忽视前段收运、分类以及系统设计。现在逐步关注垃圾处置全产业链的系统思维,对技术服务提出了挑战。

从环保角度来看,以前垃圾处理设施,是环境的治理者,是给环境加分的,现在却是污染的转移者、二次污染监管的重点。伴随着环保监管日趋严格,对垃圾设施规范排放提出更高的要求。系统化、纵深化、社会化,会成为垃圾技术革命的重要支撑。

从产业角度来看,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因此垃圾处置在完成无害化的同时,还要着力在技术纵深化和资源化上有所突破。

厨余垃圾已开发项目仅5%

据了解,城市垃圾有两大来源,一是工业,二是农业。除了在生产地的处理处置和自循环以外,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中的大部分都将进入城市范畴来消费和作为废物需要得到妥善处置。而进入生活垃圾范畴的,则需要通过环卫系统来帮助分离和收集,比如农业源的厨余垃圾和工业源的装修垃圾等。

杭州金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郭彧指出,由于顶层“强制分类”政策的推动,中国的餐厨垃圾市场急剧放量,已开发的项目仅占空间总量的5%,未来空间巨大。

刘建国指出,我国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厨余垃圾,超过6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70%至80%。对比欧美国家,他们最主要的垃圾是纸张,厨余垃圾只占到25%。因为这样的差异,我国垃圾的最大特点就是湿,含水率很高;另一特点是臭,容易腐烂降解。

整体来看,厨余垃圾终端处理有两个难点。侨银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环保投资事业部副总经理黄杰分析指出,首先是技术难点。技术难点在于分选,分选是厨余垃圾处理的根本和前提,但由于原料杂质过多,难以实现完全分选;另外,投资高、成本高也是制约厨余垃圾处理的瓶颈。

前端分类与后端处理唇齿相依。黄杰表示,前端垃圾分类效果,扼住了厨余垃圾处理的“咽喉”。但目前情况是一个恶性循环,分类较差、后端实施困难、投资成本高、运行困难,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落地困难。

黄杰进一步指出,目前国内普遍忽视清扫清运在垃圾分类中的作用。清运分类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产业链分割,厨余垃圾清运与处理产业链分割,通常分属不同运营商;第二,没有利益驱动,清运只按量计费,是否分类不影响效益;第三,增加清运成本,清运分类将造成人工成本增加,垃圾清运效益降低。

黄杰建议,将垃圾清运与厨余垃圾处理“打包”服务。“这将打通产业链,解决清运分类无动力问题,提高厨余垃圾分类效果及供应量,降低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和成本。这些事项一环扣一环,如果前面质量提升,那么后端投资和运营成本必然会下降。”黄杰说。

2000亿环卫市场空间待释放

“2017年是环卫市场真正的元年。”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改委财政部PPP双库定向邀请专家薛涛指出。

据介绍,市政水处理市场化的元年是2002到2003,在2005年之后逐渐有了大量的上市公司出现;垃圾处理领域大概比水处理晚三年,垃圾焚烧企业在2005年启动他们对市场的分割占领。目前这两个领域已经进入战国时代后期,环卫市场却处在春秋列国时代。根据E20数据中心近期的统计数据,目前有四五千家企业参与环卫,有一定规模的环卫企业大约有140家左右。

PPP浪潮也给环卫市场带来了巨大利好。据了解,今年1月到7月,环卫市场每个月都会有PPP项目推出,每个月约6-12个,总金额合计大概在五亿左右。政府购买服务的数量还要更多,项目数量约是这个数据的九倍。

在PPP模式的推动下,环卫市场正在进入快速增长期。根据E20研究院的测算,到2020年,会有2000亿元的环卫市场化空间,包括县城清运41亿元、城市清运230亿元、水域保洁356亿元等。

侨银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高婧宇表示,环卫市场正处在爆发增长阶段。在环卫领域布局过程中,机械化水平、管理能力、智慧环卫系统不断更新。首先,在环卫市场化层面,过去往往聚焦于大中城市,现在出现下沉趋势,目前很多项目来源于二、三线城市,甚至一些区县、镇;其次,运营模式发生改变,过去环卫一般是传统的服务外包,现在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去综合考虑一个地区的整体服务水平提升,有利于更好地投资和运营。

环卫市场化大幕开启,环卫项目加速落地,但环卫市场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高婧宇指出,目前环卫市场存在无序竞争、考核不合理、低价竞争等不规范的现象。北控城市服务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总监潘立本认为,环卫行业目前在诸如人员管理、社保管理、资产接收上存在很多不规范问题,随意性比较大。大公司初进环卫行业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希望国家层面出台标准给予扶持。

链接:2017年中国环卫市场化发展趋势分析

1.政策持续催化,环卫市场化大幕开启

我国环卫服务行业的収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至2003年以政府行政主导为主,主要由事业单位负责市政环卫服务项目的监管与实施;2003至2013年为市场化试点阶段,部分沿海发达城市率先启动政府公共服务试点;2014年进入市场化推广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政府加大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政府职能发生转变,市政服务项目更多交由第三方运作。2017年7月,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明确提出污水、垃圾处理领域全面采用PPP模式,PPP模式仍垃圾处理领域向上游环卫领域延伸。

环卫服务市场化其有诸多优势。以海口龙华区环卫一体化项目为例,PPP模式下,龙马环卫作为中标企业与地方国企海口保税区开収建设总公司共同出资设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与维护,获得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向龙华区政府收取服务费用幵取得合理的投资回报。该模式下,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较小,同时在PPP模式下,环卫服务范围得到了大幅扩展,且机械化率由20%提升到60%,有利于环卫服务质量的快速提升。

2.最优质PPP资产,助力环卫市场化进程加速

环卫PPP项目其有建设周期短、轻资产运营、现金流稳定等突出特点,优于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传统PPP项目。

从美国环卫市场化进程来看,美国环卫服务市场化由15%上升到65%只用了五年左右时间。再以我国环卫产业链的下游垃圾焚烧为例,《“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中选用焚烧技术的达到35%,东部地区选用焚烧技术达到48%。截至2015年末,我国整体垃圾焚烧率达32.26%,相比2010年上升近20个百分点。基于环卫行业的轻资产、建设周期短属性,未来四年,环卫市场化率有望提升30个百分点,达到60%。

3.机械化率提升,企业参与意愿变强

近年来,我国环卫专用车辆设备总数稳步增长。2015年城市、县城、建制镇、乡环卫专用车辆设备总数达34.75万台,增长率为12%。截至2015年末,我国城市道路机械清扫率为55.5%,县城机械清扫率为43.5%,机械化率的提升大幅减少了环卫项目的人力成本支出,环卫项目经济敁益快速提升,且我国环卫机械化率有很大提升空间,企业参与环卫项目的意愿将越来越强。

我国城市环卫专用车辆设备总数由2006年的6.60万台增长到2015年的16.57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77%;县城环卫专用设备总数由2006年的1.74万台增长到2015年的4.27万台,呈加速增长趋势。

根据数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我国环卫车总产量约4.70万辆,同比增长32.43%。此外,中高端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逐渐扩大,环卫装备正向中高端方向収展。近三年,我国环卫创新产品和中高端作业车型(主要包含洗扫车、扫路车、高压清洗车、多功能抑尘车、压缩式垃圾车、餐余垃圾车等)在总产量中的比重逐渐增大,2016年达到40.67%,相比2014年提高14.77%。(来源:经济参考报、中国产业信息网)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