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 到“一城青山半城湖”

   2017-09-21 中国节能网660
核心提示:初秋时节,潘安湖。岸边,摇曳的芦苇、挺拔的池杉;湖面,戏水的飞鸟、游玩的鱼儿……俨然一幅优美的生态图景。而这里,曾经却是因采煤塌陷、坑

初秋时节,潘安湖。岸边,摇曳的芦苇、挺拔的池杉;湖面,戏水的飞鸟、游玩的鱼儿……俨然一幅优美的生态图景。而这里,曾经却是因采煤塌陷、坑洼的水塘。

自1882年起,徐州开启了长达130余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成为一座有名的煤城,最多时有250余座煤矿。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之后,徐州与同类城市一样,面临着很大的转型压力,“一城煤灰半城土”是徐州留给人们的旧有印象。

由于采煤采矿采石造成大面积塌陷及工矿废弃地和采石宕口,留下了大量的“生态疮疤”,必须进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徐州下定了决心,决定在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面貌改善上做好“大文章”。

“一城青山半城湖”!如今徐州“手握”这张金字名片,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去年以优异成绩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今年7月12日,徐州被批准为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

谋划城市双修,年年都有新变化新突破

徐州市始终把“城市双修”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做,年年都有新变化、新突破。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城市双修”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定期调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从10个系统落实“城市双修”的工作重点和核心策略,构建起强有力的工作机制。

从总规、控规、专项规划等层面全面融入“城市双修”理念,以整体性、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来统筹引导,在全省率先出台《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划分了城市发展生态功能区、水源保护涵养生态功能区等5类生态功能区;立足构建“两轴、两湖、多片区、多点”组成的“2+2+10+20”生态空间结构形态,先后划定了城市蓝线、山林红线和城市绿线,编制市区绿地系统、清风廊道、海绵城市等规划,以此重塑生态格局、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山水特色、提高城市品质。

历史的欠账,需要逐步弥补。徐州梳理找出生态问题突出、亟须修复的区域,在年度城建重点工程计划中单独设立“双修惠民工程”板块,通过具体工程来保障“城市双修”落地实施;通过市级投资、区级投资、专项资金、市企融资、社会投资等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各项工程有力有序实施。与此同时,制定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规章和管理规定,将“城市双修”纳入生态文明考核体系,为“城市双修”长效化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生态修复,重构富有特色的山水城市骨架

每天,伴随着水流的潺潺之声,市民穿梭山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城市喧嚣之外的一份宁静。如今,金龙湖宕口公园不仅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成为外地游客来徐游玩的重要景点之一。

采石宕口涅槃重生,这是徐州推进生态修复的精彩缩影。在采石宕口治理方面,我市采用生态绿化、岩壁造景、历史遗存保护等手法,对主城区42处采石宕口实施修复,生态恢复率达到82.4%。其中,珠山宕口遗址公园成为全国首个宕口遗址公园,金龙湖宕口公园被誉为废弃矿山治理的典范之作。

在采煤塌陷地治理方面,徐州先后整治采煤塌陷地9万多亩,复垦治理4.48万亩,新增耕地3.5万亩,使各类塌陷地变成了耕地和涵养生态功能区。在山体修复方面,结合城中村改造,对主城区云龙山等山坡及其周边棚户区、城中村整体搬迁,整理土地2800亩,全部还绿于民。

徐州持续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实施退渔还湖、退港还湖工程,重点对老城区小南湖、新城区大龙湖等水域进行退渔还湖、修复治理。云龙湖景区修复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打造出国家5A级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同时,对市区建成区内46条黑臭河道进行治理,届时主城区水系将按期实现水清景美的目标。在园林建设中广泛运用透水砖、草坪砖等透水透气材料,精心营建“海绵城市”。

拆迁腾绿、见缝插绿、规划补绿……徐州将市区沿街沿路10亩以下的土地全部由政府收储拆迁用于公园绿地建设,同时重点做好“沿路、沿水”文章,全面实施沿岸生态景观建设,规划建成一批滨湖、滨水景观公园,河道绿化普及率达81.76%,林荫路推广率达92.32%。目前,徐州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81%、由江苏第7位跃居第2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74平方米,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8%,市区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形成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园林城市特色。

开展城市修补,城市功能品质风貌不断提升

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中心城市的标准,我市加大基础设施提升、老城区改造、功能性项目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活力城市、宜居城市、精品城市。

徐州棚户区形成时间长、面积大、问题多。徐州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推进民生改善、产业接续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创造了棚户区改造的“徐州模式”。目前,主城区已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300余个,解决了近20万户棚户区家庭居住问题。针对市区无物业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整治,主城区62万群众的居住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

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徐州大力完善城市给水、燃气、供热、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加大污水处理设施、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市防洪、排水及综合管廊建设,突出抓好投资86.5亿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近年来,全市累计实施城建重点工程790项,其中458项功能性项目已经竣工使用。规划建设城区快速路210公里,新建改造主次干道128条、204.3公里,道路完好率达98.2%。

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公共自行车和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四位一体”公共交通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养老和农贸市场、街坊中心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市民衣食住行、生老病养等民生需求,全面增强城市服务能力。坚持城市修补“始于百姓需求、终于群众满意”,着眼于城市修补与城市管理互相促进,全力打造为百姓服务、请百姓参与、让百姓满意的“百姓城管”品牌。

一座让本地人幸福、自豪,让外地人羡慕、向往的“新徐州”正在崛起,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