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智能建筑”,可谓当下最热的两个词,当两者产生交集时,会对各自的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今天我们就将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共同来探讨下“互联网”和“智能建筑”相互交融的产业互联网时代。
智能建筑在90年代进入中国,之后其在建筑领域的市场份额就日渐高涨,随着技术的创新和理念的升级,它更是被逐渐引入各种业态的建筑体内,形成了层出不穷的现代建筑。
互联网与智能建筑的发展轨迹几乎是殊途同归。如今它已经成为类似电力一样的载体,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在C端市场日趋成熟之后,其对于B端市场的渗透,几乎毫无悬念。
智能建筑原本就自带创新基因,所以与互联网的融合,几乎就是一拍即合。
首先,它们能互相借势。两个都是热点,都同样具有热点效应。这样的的社会关注度,会让两者的发展更加公开透明,互为影响互为监督,更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其次,它们能互为优势。互联网和智能建筑各有优势,可以交叉使用。比如智能建筑中我们通常都要用到的大数据要借助互联、物联的力量才能形成资源整合;而互联网中也需要相应的硬件配套才能使其更加直观可用。
再次,它们能互承趋势。两者都是趋势,这点毋庸置疑,但趋势之上,其细分的发展势头又是什么呢?趋势与趋势的交界面或许就是一种答案。
所以当一些企业敏锐的捕获这一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创新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更是在为行业,为产业助推一把。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企业,是国内第一家立足于智能建筑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河姆渡网。
之所以要说这家企业,是因为它在智能建筑和互联网的交融中非常具有典型性。不仅是起步比较早,同时还发展迅速,这让它颇具研究价值。
这家网站上线时间并不长,截至到2017年的11月2日,不过才短短两年的时间。但是2016年完成自营10亿,2017年有望完成业绩40亿,这样的成绩确实是让C端的互联网企业艳羡不已。
短短两年,可能还是很多电商在砸钱的阶段,它就已经盈利了,而且还在行业内打出了知名度,这家企业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产业互联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大批量、大金额的采购量,是C端采购市场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从量上面来说,动辄万亿级是视乎平常的事,这点只能让C端市场望尘莫及。
其次,企业级采购更看中的是品质和专业度,对于这点的理解和把握,河姆渡公司做得还是不错的。他们在选人、用人上就比较看中行业背景,同时在合作的伙伴中,也只与在行业内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口碑的企业合作,就是为了保证无论在供货之初还是在整个服务环节都能让行业内人感觉到专业和品质,而不是感觉在面对冷冰冰的电脑。
再次,它打造了一些仅针对行业用户的商业模式。比如询价议价服务,账期申请与供应链金融服务,中远期交货服务,商品定制服务,项目报备等几十项颇有特色的服务,既接行业地气,又具互联网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市场与用户的广泛好评。
同时,它非常清楚哪些钱可以赚,哪些钱应该让别人赚。河姆渡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商品的采购环节以及一些周边服务上。而针对行业的技术服务版块,则以平台化的模式,吸引需求方与服务方入驻,既帮助发包方解决实际需求,又为行业内具有服务能力的企业对接上业务,搭建了企业合作的共赢生态圈。
最根本的是,它确实为众多企业提升了采购效率,节约了采购成本,并逐渐理顺行业中遇到中的痛点。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真实的价值,才会被行业用户所认可。
当然,我们研究一家企业,不仅要看它做得如何好,更要看它的成长过程,因为往往有一些它们走过的弯路会提供给我们更多的借鉴意义。
某次会议上,河姆渡的创始人——华建刚先生曾参与主办方的访谈并谈到了河姆渡的成长经历。作为传统企业人,他也是怀着比较忐忑的心态进入到互联网领域的,只不过他和他的团队学得比较快,也在某些原则上坚守住了底线,比如用人标准、成本管控等。
但是他们也是在摸索中前行,所以难免会有些疏漏。比如把C端思维带进产业互联网,以为作一些推广就能来流量,或者安排一些类C端的客服为用户服务,亦或是打造了一些爆款以为就能大卖等等,这些弯路让河姆渡吃了一些苦头,也吸取了很多教训。
作为一个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的企业,河姆渡确实是有勇气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我们认为这只是智能建筑与互联网碰撞的开始,毕竟这段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这中间肯定难免有褒有贬,这个发展过程也会时快时慢,但是这件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最终都是造福于行业,造福于建筑人的好事。
我们也期待着,在这个新兴时代,能有更多的新兴企业涌现,能有更多的新兴模式涌现,助推各行各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实业繁荣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