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以农用地治理与修复成本为例,每亩从几千到几万元;以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成本为例,每立方米从几百到几千元,而我国的工业污染场地大约160万亩,市场空间约为1万亿;待修复的耕地污染面积3.92亿亩,市场空间约为8.84万亿;待修复矿山面积约294万亩,市场空间约为2770亿元。
这意味着相关土壤修复产业将产生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虽然我国土壤修复起步晚,技术研发水平较低,产业化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形成基本产业链条:
上游:包括相关药剂和设备的研发设计、药剂生产商、设备供应商及土壤污染监测商,为土壤修复提供设备技术支持;
中游:一些土壤修复企业和环保咨询机构,一般负责受污染地块的前期调查、风险评估,中后期工程实施、竣工验收以及后期的评估工作;
下游:通常为受污染场地的所有者或环保主管单位,土壤修复项目由下游企业提出并为项目出资。
总体来看,上游企业为中游企业提供设备、修复用剂等支持和服务;中游企业提供从场地前期调查、风险评估到中后期的工程实施、竣工验收、后期评估等工作;下游企业发布项目。
尽管产业链条还不算特别完整,但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这也意味着我国土壤修复产业面临的无限上升空间。
从该行业的生命周期所处位置来看,当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2%,而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的土壤修复产业中已经达到30%以上。
从政策支持来看,去年可谓是土壤环境保护政策年。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土十条”)公布同时,一系列相关法规接连出台。与立法加快并行的还有管理思路的转变。其中,《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首次明确了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思路。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成熟的土壤修复产业涉及检测、评估、技术设备研发及工程设计施工等环节,随着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产业链上下从短期来看,股东背景、过往业绩等仍将是企业获取项目的主要因素,从长期看,技术的成熟度、适应性及产业化将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业内人士分析,2017年,“十三五”阶段整个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有望突破1000亿元。从长期来看,整个产业可达万亿规模。
况且,中央财政预算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投入逐年增大,从2015投入37.01亿元,至2017年投入112亿元,投入资金增速甚至比大气和水的投入都要高。
这直接导致土壤修复产业规模逐年增长——2015年产业规模只有30亿,2016年增长至90亿,预计2017年产业规模有能达到240亿。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5月,在我国从事土壤修复业务的企业达到2600多家,而在三年前,这个数字只有5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