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发自环保部的特急函,引起了舆论的热切关注。函告对象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特急函大意是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进入供暖季,凡属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
环保部的特急函,显然是为最近出现的北方多地供暖难而发。寒冬之下,供暖是现实的民生需求,先后曝出的“学校供暖难,学生跺脚取温”“学校班级超半数感冒”新闻,让供暖问题尤显突出。
供暖成民生痛点,环保部据此以特急函进行回应,这是其作为国家职能部门的正常履职。问题在于,现实的供暖问题何以要环保部来一份特急函呢?
有必要追溯一番何以会大面积出现供暖难。各地几乎可以找到相似的原因:在煤改气、电改气过程中,工期未按时完成,有些地方还存在原材料短缺问题。煤改气、电改气,是北方多地正在推行的清洁能源工程,其出发点是环保需要。虑及北方令人堪忧的环境压力,推行清洁能源工程的正当性,自然是无可争议的。由此再来看供暖难的问题,它所直指的,其实是环保与温饱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从人的需求属性,还是从公共服务的供给层次,温饱问题无疑优先于环保建设,这是常识。
不妨再来看看环保部的这份特急函,其所重申的内容,包括“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工业领域用电用气必须为民生让路”“确保群众及时充足供暖”等,这些其实都在强调“温暖优于环保”的常识。看似突出的取暖难问题,所需要的解决之道,只是简单到让那些没有完工的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取暖方式。遗憾的是,让群众温暖过冬,还是成了一场阵痛。
以特急之名,强调最常识的问题,这样的特急函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一方面说明环保部对突出民生问题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一些供暖难的地方,“温饱优于环保”的常识被忽视,为环保而环保,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这也折射出又一不正常——一些显而易见的民生问题何以会被罔顾?所谓的工期时间紧、原料短缺,到底有多大的说服力呢?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北保定市曲阳县发生学生被冻伤,并被媒体曝光后,当地党政负责人迅速承诺在一天之内完成“煤改电”施工。为速度点赞的同时,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解决供暖问题,到底是不能,还是不为呢?
再多的说辞,即便看上去多么地合情合理,在民生面前,显得苍白而无力。值得注意的是,这封特急函的标题里,罕见地出现“请”字,一个请字,可谓是意味深长,情绪复杂。这不禁让人想到李克强总理此前多次提及的“将心比心”。公共服务若能“将心比心”,哪还有什么难熬的寒冬。说到底,还是因为公共服务逻辑里,缺乏民本情怀,少了点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