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近日下发《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92号文),要求进一步推进PPP规范发展,对于PPP项目入库要统一认识、分类施策、严格管理。这也意味着,环保PPP项目将迎来日趋严格的核查和清理。
未来,PPP的发展不应该注重增量,而是要提质。随着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加之PPP项目在环保领域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环保投资市场正在加速开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不过上升空间依旧巨大,十九大报告提出四方面工作部署要求,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未来生态环保PPP受益态势明显。
但环保领域PPP同样面临挑战,一方面,PPP项目的管控将会更加严格;另一方面,未来PPP项目会越来越大。热度不减的政企合作(PPP)模式近来再次迎来新一轮政策规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不仅对PPP项目提出很多前期条件和要求,还更加重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有利于提升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等环保项目的质量。
当前在环保日益引发重视和政策助推之下,地方推进环保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热情高涨。环境保护具有公益性,在环保领域推进PPP模式,是目前解决环保领域投入不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环境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效率。相比去年位居前列的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和水利建设领域,2017年位居前列的分别是市政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而在各项政策发挥规范效力的大背景下,注重专业运营的环保公司优势凸显,或迎利好。E20环境平台估算,环保PPP潜在空间超过2万亿元,其中城市水环境治理占78%,市政污水处理9%,城市生活垃圾处理4%。在各细分领域中,最热的当属水环境PPP项目。仅就水处理而言,2017年和2020年是“水十条”考核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所以在这个阶段会催生大量环保PPP模式的项目。
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金额都呈现较快增长,预计有望开启万亿市场空间。同时,传统的单体项目已经不再是绝对的主流,而更多地出现了“打包”性质的项目,包括河道治理、流域治理这类非传统环保项目,让单个项目的投资额出现迅速“增肥”的趋势。诚如区域内的流域治理,有很多设施必须要同时规划、同时投资建设并管理,除了污染治理外,与其相关的一些设施都放进项目中。
环保治理是环境污染的负效应,找不到对应的付费者、受益者,无法征收治理的费用,只能靠政府来做,但如果在规范PPP的阶段,强调慎用甚至有些地方提出不能再用政府付费的项目,不少项目难以维系。为此,财政部门将重点把握好PPP工作的“四条线”,包括要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论证10%“红线”的硬性约束,守住严禁各类借PPP变相举债行为的“底线”等。
业内认为,现在的环保PPP项目打包内容比较多,导致了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频现几十亿元、上百亿的项目。对此,下一步政策方向为优先支持通过PPP模式盘活存量公共资产,审慎开展政府付费项目。同时,集中清理入库项目。从市场层面来看,此前央企高歌猛进获得大量PPP项目,现在央企进入PPP市场的行为得到规范,特别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环保行业,民营资本可能步入春天,获得更多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