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所确定的2017年各项目标任务,减少京津冀等地区冬季受到的雾霾天气影响,有关方面今年3月出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北京、天津、廊坊、保定在10月底前完成“禁煤区”建设任务。
“禁煤区”建设任务的一个结果是,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一些地区,今年冬天不能烧煤了,很多燃煤锅炉被拆除。原有的燃煤取暖方式改为燃气取暖或用电取暖。但燃气取暖和用电取暖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遇到了困难:一是天然气供应能力不足且价格高企;二是天然气管线与电力线路建设仍不能满足需求,有的地方相应的工程还没有建设完;三是农村地区的电价较高,尽管政府给予了相当大力度的补贴,但要使较大面积的室内空间保持温暖,仍需较大的一笔电费支出。
正因还存在这些问题,环境保护部办公厅于12月4日下发特急文件,提出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进入供暖季,凡属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
北京是全国首个完全实现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
“气代煤”和“电代煤”最重要的目的是环保,然而环保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一座满是林木的山上,人们靠烧木头来做饭取暖,不能烧木头只能挨饿受冻。这样,人们即便知道烧木头不好,也不会停止烧木头。让人们停止烧木头的方法可以是为他们提供新的能源;为他们提供新的安居之所;引导他们在砍树的同时种树,使树木资源得以接续。直接告诉他们不让他们再烧木头,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
我们当前采取的方式是提供新的能源,但新的能源与原有能源的过渡工作却没有做好,这才出现了当前的问题。尽管已经亡羊补牢,但相对于华北地区一般11月中旬开始的供暖期而言,已经晚了半个多月时间。
必须要承认,此次“气代煤”和“电代煤”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单单从今冬以来华北地区的空气质量情况来看,就改善了不少。但这只能说明方向是对的,不能说明没有走弯路。
操之过急,在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便“一刀切”般地实行,缺乏过渡性的措施,有些地方根本来不及准备好。12月11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宣布已经批准一笔2.5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在北京建设覆盖大约510个村庄的天然气输送管网等工程,整体项目预计2021年完工。如果北京这样的工程都需要到4年后才能完工,其他地方的进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利用方式上来说,煤炭确实不如天然气清洁,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从环保的角度来说,以前华北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散煤使用,如果能将散煤使用改为集中发电,利用发电余温来供暖或用电来供暖,也能收到很好的减排效果,而且改造电力线路的工作量比改造天然气管道的工作量相对较小。
并不是因为自己是煤炭人就说煤炭的好,从清洁利用的便利程度上说,煤炭确实不如天然气和新能源。只是,在富煤少气这样的国情下,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多考虑煤炭的清洁利用呢?煤炭归根到底就是一种资源,它的清洁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去使用。即便现在被视为清洁能源的电力,在我国也有六成左右来自燃煤发电。而且,电力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也会有大量的无谓消耗。终端利用过程要清洁,电力生产和传输过程也要清洁,否则,只是污染的地域发生了转移而已。
天然气的不确定性还来自它的供需关系。今年11月底,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40%左右,我国的强劲需求是导致价格大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已经达到30%以上。如果这个数字继续扩大,我国能源市场肯定会面对一些潜在的风险。
人们对更好环境的向往,最根本的还是对生活水平提高的向往。对于那些受冻了半个多月的人来说,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真不好说。好的政策需要好的执行,好的方向需要好的道路。希望今后天更蓝、水更清,希望今后类似政策能够更贴近国情,这样,才能让好的政策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