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预防为主 保护健康土壤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做好未被污染的土壤预防工作。否则,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治理难度更大,需要的时间更长,付出的代价也更大。”全国政协委员周健民说。
周健民表示,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等特点,多数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土壤一旦被污染,治理代价甚至比水、空气污染治理更大。他建议,对于健康土壤的防护,最重要的是掐掉污染源。
全国政协委员潘碧灵表示,目前,一些地方对土壤的保护重视程度仍有待提升,一些可能影响土壤健康的现象并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采取相关举措。比如,长年以来,高速公路两旁的土壤受汽油车、柴油车排放等影响,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很有可能超标。
潘碧灵建议,一是在我国相关法律中明确,实行最严格的油品标准和农产品投放物标准;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三是树立“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理念,如按比例拿出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用于土壤修复与保护。
摸清底数,建立大数据库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摸清底数,要有大数据。”周健民说。
目前,我国对土壤污染情况的了解都是基于2006年的土壤普查。正在进行的土壤污染源详查,将在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周健民表示,数据的缺失将导致决策和管理缺乏依据、防治缺乏针对性,很难在短时期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对此,农工党中央建议,开展土壤污染彻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大数据库。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收集已有的污染源普查资料、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水灌溉区等资料,开展全国农用地、污染地块、废渣场地及土壤污染源初步调查与评估。
同时,在国家和各省级有关土壤标准和规范下,利用强大的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技术和GIS技术,将获取的调查结果进行规范化处理,将土壤污染因子、污染程度、污染面积、污染范围等内容统一入库,形成土壤污染大数据。在获取大数据的基础上,叠加基础底图、行政区划图等专题数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
加强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受工业“三废”排放、采矿和冶炼、家庭燃煤、生活垃圾渗出及汽车尾气排放等影响,我国城市土壤容易受到重金属的污染,相关防治工作也引起了委员们的关注。
民盟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强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提案》,指出我国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土壤污染可以通过扬尘和土壤直接接触而对人体产生危害。随着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土壤扬尘将会继续成为城市大气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不仅直接影响食物品质,而且还会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微生物活性变异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提案建议,鉴于城市土壤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应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壤环境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如针对已经受污染的城市土壤地块,制订促进治理和恢复的专门法规、方法及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城市土壤重金属健康评价标准体系。
二是大力倡导清洁生产,减少或切断重金属污染源。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全面强化监督执法,严控工业及城市“三废”的排放,积极淘汰高能耗高污染及落后产能企业,提高准入门槛,调整能源结构及能源供给方式。
三是制订城市土壤的环境监测方案,建立监测的保障机制。严格按照“土十条”时间进度表,在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面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各省市可借鉴大气污染治理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分片管理,设立监测点位,纳入常规监测体系,总体把握辖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四是严控已污染土壤,减轻对人体的危害。在人群与土壤直接接触较多的地方(如公园),建议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检测与评价。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相应的治理,植树种草,减少直接暴露;对污染严重的土壤进行表土填埋或移除,减少儿童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直接接触。
此外,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对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