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跑马圈地”愈演愈烈10万亿市场待瓜分 环保产业掀“混战”

   2018-03-29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69580
核心提示:目前已有中广核于今年年初宣布把水务环保列为重点新兴业务,中核集团以核环保为主将打造环保产业体系;中石化方面表示,“十三五”期间注资300亿元,用于固废资源化处置及土壤修复,并将其作为新的增长点;华润电力则将建设亚洲首个燃煤电厂碳捕集测试平台,大力推动碳减排……据不完全统计,一半以上能源央企已明确了今年的环保新战略。
  “我国环保产业正处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产业结构深刻变革期,有2000多家央企及地方国企转型或参与进来。这对传统民企形成一定的挤压,但也是机遇。”近日在2018年环保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说。
 
  “跑马圈地”的大戏愈演愈烈。以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97家央企为例,进驻环保市场者就超过半数,而占据1/5席位的能源央企更是全数涉足。借助资本追加、并购联营、整合重组等方式,这一趋势今年还将延续。
 
  业内专家表示,央企、民企竞相加码,现已成为环保产业的主流情形,但二者各有优劣,“抱团”构建共荣的产业生态,才能真正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央企整合重组新重点
 
  每年保持15%以上增长,2020年达10万亿元规模,庞大的市场潜力,让环保产业备受青睐。在1月15日举行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环保”首次被作为重点提出,成为央企重组整合的新路径之一。
 
  东风来袭,抢滩加速。以能源行业为例,目前已有中广核于今年年初宣布把水务环保列为重点新兴业务,中核集团以核环保为主将打造环保产业体系;中石化方面表示,“十三五”期间注资300亿元,用于固废资源化处置及土壤修复,并将其作为新的增长点;华润电力则将建设亚洲首个燃煤电厂碳捕集测试平台,大力推动碳减排……据不完全统计,一半以上能源央企已明确了今年的环保新战略。
 
  对此,E20环境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央企“环保军团”主要分4种类型:凭技术、设备等开路,靠自身项目支撑、借助工程转型及开展资本合作。
 
  “按照分工,目前只有中节能1家环保央企。但出于转型、扩张等诉求,及国家政策利好、市场需求猛增等客观因素,其他央企做环保也有资金、技术、设备等先天优势。”薛涛说。如像中石化、中石油等高排放能源企业,本身就有大量环境治理需求,依托自身项目延长产业链培养自己的环保板块,继而进一步“走出去”开拓市场。
 
  依托国家PPP项目等支持,类似葛洲坝等施工、融资能力强的央企,同样有着自己的途径:与政府合作承接治理项目,借助工程建设打通进驻渠道。
 
  此外,还有“央企+环保企业”的打开方式。2017年,中核华夏与高能环境签订固废、地下水等治理项目,中广核与新奥环保合作“三废”治理项目等,就是典型代表。
 
  中小企业空间尚存
 
  市场大热,有人却道出一个“有趣”现象:环保产业很火,但能让人一口叫出名字的环保企业很少。如今,“能叫出名字”的央企实力突进,是否持续挤压民企的生存空间?
 
  据悉,目前近5万家环保民企中,90%的产值低于1000万元,百亿级企业甚至为零。具体到细分行业,据E20环境研究院统计,如水环境PPP项目仅20%为民企占有,垃圾焚烧发电中民企份额仅约30%。
 
  “近年来发展确实相对冷淡。”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执行会长、苏伊士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孙明华坦言,有些排污企业觉得根本没必要引入环保企业治理,自己从头到尾就能包揽。有人就说,“我们连煤炭、石油都能产,处理污水还不是小菜一碟”。
 
  从长期来看,多位业内人士还是为环保企业打下了“强心针”。目前虽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但“跑马圈地”效应有限,未来留给环保企业的空间并不小。
 
  薛涛表示,环保市场高度分散,细分行业多、专业技术性强、市场容量大,环保企业各有强项、各有侧重,不是靠几家就能垄断整个行业。同时,环保项目大多周期长,合同时限动辄20-25年,即使央企来了,也不易从民企手中夺得既有资源。
 
  北京国能中电节能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白云峰也表示,央企的确优势明显,如仅融资一个环节,成本就比环保民企少了约1倍。经过20多年发展,客观上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门槛,民企在技术研发、治污管理等方面实际并不落后。“此外,有些排污企业将治理交给自己的子公司,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难免出现纰漏。”
 
  抱团共荣好取暖
 
  一边是诱人的产业空间,一边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何从中分得一杯羹?从过去以量为主的扩张方式,走向以质量为主的发展阶段,成为关键所在。
 
  “总体来看,我国环保产业已历经3个阶段。一是发展初期,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外企抢先入驻;二是大批民营环保企业后来居上,以较低价格及本土优势崭露头角;目前到第三阶段,出现央企国企与民企激烈竞争的格局。无论哪种性质企业,打铁都离不开‘自身硬’。”在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看来,企业还应练好资金、技术、市场三大“内功”。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巡视员冯良也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发展初期,企业拼的是‘野蛮生长’,但随着环保产业进入蜕变期,竞争更多表现在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要在新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企业须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动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技术装备的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差异化提升技术自主性和适用性。”
 
  与此同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也发出呼吁:环保产业上下游各环节的企业之间,通过建立广泛合作、互补共荣,才能突破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实现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商者无域,相融共生。处于洗牌期的环保行业中,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一个人单打独斗的‘英雄故事’都难以续写,今后趋势必将是各自发挥优势的灵活模式。”孙明华说。(朱妍)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节能传媒
    加关注0
  • 最具影响力的节能产业互联网平台。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