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球太阳能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519.8万千瓦,当年新增装机11.56万千瓦,增幅2.3%。其中,装机容量排列前位的国家分别为西班牙、美国、印度和南非,新增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是南非。
2016年,我国第一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太阳能热发电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十三五”期间,若能实现光热发电发展目标,我国太阳能热发电装机容量将处于世界前列。
对此,《蓝皮书》指出,根据国家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数据,我国太阳能热发电可装机潜力(法向直射辐射大于5千瓦时/平米/天,坡度小于3%)约160亿千瓦,其中法向直射辐射大于7千瓦时平米/天的地区可装机潜力约为14亿千瓦;年发电潜力可达42万亿度电/年。这就意味着,我国太阳能热发电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化石能源使用枯竭后,我国仍然有着远大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能力。
《蓝皮书》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太阳能热发电产品制造产业链基本形成,太阳能热发电站使用的设备、材料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具备了相当的产能。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各类技术方式的试验回路、小型示范项目、商业电站,使用的设备材料80%以上均来自国内生产制造,正在建设中的国家首批热发电示范项目,使用和计划使用的设备、装备、材料,总体上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国太阳能热发电各类从业生产企业(主要为合资和国内独资)新增25家,总数达到178家,制造的产品涵盖了太阳能聚光部件、吸热部件、传热储热及材料、汽轮发电机组、集成控制系统、辅助系统等6大类,基本覆盖了太阳能热发电建设的全部产业链。
随着国家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的稳步推进,各项产能均有大幅提高,例如,超白玻璃原片年产量能达到2000兆瓦装机容量;光热发电用特种玻璃管年产量达2万吨;槽式抛物面反射镜和平面镜年产1500万平米,可分别安装100~150万千瓦装机容量;熔融盐可年产60万吨;导热油50万吨;聚光跟踪装置年产50万台(相当于1700兆瓦装机);熔盐泵100台以上,电站全厂控制系统600套(相当于可建设大、中、小型电站600座)。
“目前,太阳能热发电设备材料生产具备了相当的产能,产业链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升。”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杜凤丽表示,这得益于国家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的建设。但由于还没有大规模商业化电站投入运行,相关关键产品还没有在我国西北部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充分验证,关键材料与设备、控制系统等可靠性和耐久性仍缺乏实际运行考验。另外,整个产业链发展不够均衡,如熔盐泵、熔盐阀、旋转接头、太阳能热发电高温运行温度下的测试仪表类等产品生产能力较弱,产能小,产品质量不高,部分还需要依靠进口,目前还急需对行业推行检测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