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农村污染有那么严重吗?污染治理的难点、痛点在哪里?

   2018-04-23 中国节能网102150
核心提示:随着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的不断提升,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等农业用品的大范围普及与应用,以及部分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当下的农业农村污染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对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口子”构成了严重威胁。
4月初,生态环境部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会上“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被确立为未来3年要打的七大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位列其中,足见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但是,由于农村大多远离中心地区,很多时候农村的状况不为人所知,有时甚至存在误解。这就导致许多人对农村污染不以为然。
 
QQ截图20180423074708

农村污染有那么严重吗?
 
许多人有这个疑问,是因为对农村的认识完全停留在原始的农业文明状态,认为农村污染并不严重甚至并不存在。事实上,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状况和生产力均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的不断提升,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等农业用品的大范围普及与应用,以及部分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当下的农业农村污染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对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口子”构成了严重威胁。
 
目前,农村生活生产产生的污染物除了生活垃圾、禽畜粪便,还包含农药、重金属、磷素、氮素等。有些污染源靠近海湾、水库、湖泊、河流,产生的危害更大。
 
许多地区,由于地方政府在对农村的规划上认识不足,忽略了对环保的考虑,忽视了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进而导致农村环境出现了管理机构匮乏、监管缺失、基础建设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农村处理污染物的方法都是直接排放、焚烧或者填埋。农村污染在这样的状态下日渐严重。
 
且大多数的乡镇政府难以承受建设及运行费用,而污然治理作为一项公益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足够的资金,措施上自然很难展开。另外,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且分散,各地地理、气候差异大,这又给污染的集中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目前,农村污染与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并列为环境污染的三大来源。
 
农村污染治理的难点、痛点在哪里?
 
一是体制建设不完善。如前所述,地方政府在各地的发展规划中没有给予农村污染以充分的考虑。许多地方在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上大多是面子工程,没有为农村的长久发展做过考虑。所以,在顶层设计上环境这一块就是严重缺失的,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政策、法规,更没有积累建立起可操作的办法。生态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若考虑不到位必然会影响整体的发展,眼下的处境已然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资金问题。经费短缺一直是制约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难题。我国约有 60 万个建制村,其中很多村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迫切需要资金支持。由于没有科学的集资机制和渠道,单纯依靠财政预算,对于地方财政的困难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度极大。
 
第三是技术路线问题。农村污水处理局面复杂,难以下手。就污水处理工艺的运行而言,设施规模越小越难以稳定运行。一个日处理只有几十吨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要实现稳定运行,对工艺是要有严格要求的。所以,与城镇污水处理相比,农村污水处理更依赖技术、更需要技术。
 
目前,国内常采用沼气池处理技术、土地处理系统、生物滤池、稳定塘处理技术等技术,但是这些工艺都比较 “娇贵”,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人员长期打理,稳定性和处理效果较差。探索高效率、低投入、低运行成本,适用于分散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仍是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重要方向。
 
第四是管理维护问题。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为了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必要的维护经费不可缺少,而许多乡镇地区用于环保事业的资金缺少相应的保障制度。除少数地区将运行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外,大部分地区仅有很少的补助经费,不能满足设施正常运行需要,出现设备“晒太阳”现象,降低了设施效益的发挥水平。
 
大中型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但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人员多以当地村民为主,缺乏环保相关知识以及设备操作管理的相关技能,仅能负责设备的日常看护工作,难以胜任专业水平的系统维护,导致污水处理效果波动以及出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
 
第五是基础建设不到位。据统计分析,农村地区排水管网的建成速度要低于污水处理厂建成速度。所以,排水管网不足是导致目前污水处理厂出现“建而不用”现象,成为摆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村镇建立污水处理厂,所建立设施投资“厂管比”为 1:3左右,如果污水处理厂投资 500 万,那管网投资要达到 1500 万,如果管网没有资金支持,建立的“厂”或者“站”就会很难运转,这对村镇的政府来说是很大的负担,这也是现在很多村镇地区存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而不用”现象的原因。
 
农村污染治理的出路在哪里?
 
首先要不断完善体制,地方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重视污染治理,逐渐形成一套有效措施。健全相关制度,如秸秆焚烧与利用、农膜污染防治、禽畜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使得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有着全面完整的章法可循。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防治应根据具体的区域特点,制定相适应的标准与规范,逐渐完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设置的运行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专项资金,从单纯靠财政性资金向多元投资、融资还贷、多方合作方式转变。
 
其次是探索高效率、低投入、低运行成本,适用于分散农村污染治理的技术。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农村地区的天然净化功能,充分利用农村水田等的自净能力。对化粪池建设比较完善的村庄,可以增添污水净化设施,根据具体状况进行集中或分散处理。对于传统农业地区,则应在确保不污染饮用水源的前提下进行简单的垃圾集中填埋以及污水的汇集排放。
 
第三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农户的全面配合。
 
第四要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推广生物肥、有机肥的使用。在禽畜养殖污染防治方面,提高防治技术的实用性,提高管理措施的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污染全面处理。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要选择安全、适用、经济的垃圾处置技术,例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有机垃圾堆肥、无机垃圾填埋等。
 
农村污染治理市场的发展前景
 
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建设投资额也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全国村庄建设投资额用途来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增速较快,2010年为1105亿元,占全部村庄建设投资额的19.41%;2016年村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为2120元,比重上升至25.48%。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村庄建设投资额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
 
2018年1季度,各地共开标农村垃圾治理项目64个,开标项目首年服务金额5.17亿元,合同总金额55.86亿元。 2017年1季度,各地共开标农村垃圾治理项目32个,开标项目首年服务金额2.36亿,合同总金额为26.11亿。
 
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如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推进13万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利用设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2017年2月,环保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累计达到全国建制村总数的1/3以上的规划目标,重点整治领域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领域。
 
2018年2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设计。乡村成为了环保领域的新蓝海。
 
各项政策的发布,为我国当前的农村污染治理提供了政策保障。当下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正处在上升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节能传媒
    加关注0
  • 最具影响力的节能产业互联网平台。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