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宗旨和目标,生活垃圾焚烧能够避免二次污染,同时解决了城市用地紧张难题,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已经成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最佳选择。
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5年的10年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量迅速增长,从790万吨增至617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2%;焚烧率也从9.8%上升至34%。垃圾焚烧凭借突出的综合性优势正成为主流的处理方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推进,国家政策层面也对垃圾焚烧提出了要求。2016年12月31日,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印发的《“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
到2020 年底,设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60%以上。
根据多个机构的统计数据,最近5年,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厂数量年均增速达18%,垃圾焚烧在无害化处理中的占比也大大提升。按照垃圾焚烧占比的增速情况,到2020年,垃圾焚烧处理处理能力将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5%以上,能够完成国家50%的硬性指标。
据了解,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个:上网电价收入、垃圾处理补贴。前者占70~85%,后者占15~30%。一般来说,垃圾焚烧发现项目内部收益率维持在8%,外加有地方政策优先级支持,盈利与回款能力较强。
可以说,相较于其他处理模式,垃圾焚烧的商业模式足够清晰,盈利模式良好,因此运营能力优秀的企业备受资本青睐。由此催生的市场空间有望成为整个固废板块乃至环保产业链条上的一大亮点。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底,计划焚烧处理能力提高到59.14万吨/日。按照新增处理能力与20%的复合增长率对垃圾焚烧市场进行预估,我们认为,“十三”五期间,垃圾焚烧发电售电收入、垃圾焚烧处理费、所需建设投资,三大市场空间超过3500亿元。
蓝海之后,便是红海。机遇涌现的同时,挑战与不确定因素同样值得关注,尤以低价竞争与邻避效应为最,大大掣肘了项目的落地和高水平项目的建设运行。尽管如此,记者仍持乐观态度,随着政策指出的力度加大,政策与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化程度提升,垃圾焚烧发电的行业洗牌重组将成为常态,未来发展空间蔚为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