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市一个小区的居民,为自己小区的环境整治感到有些焦虑:隔壁小区挨着主干道,周边环境干净整洁。而自己的小区就因为位置靠里,门口的路较为脏乱,环境卫生不好。居民们不时询问小区物业:背街小巷整治什么时候轮到这一片?
2017年4月,北京市发布《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提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是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标尺,计划用3年时间对2435条背街小巷实施整治提升,并建立“街长”“巷长”制,选派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等担任。目前,这项环境整治行动正在持续进行。
长期以来,一些城市存在“面子”和“里子”表里不一的现象。主干道干净整洁,逢年过节还会张灯结彩。但背街小巷就不一样了,往往缺乏管理,垃圾散落,杂物乱堆,违章停车,私搭乱建,甚至到了“脏乱差”的地步。赶上早晚高峰,车开不进,人走不出,喇叭按得震天响,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现在,全国不少城市都开始重视此前被忽视的小街小巷的环境治理,受到百姓的欢迎和好评。
各个城市的背街小巷数量多、分布广,环境整治提升是一场硬仗。打好这场硬仗,首先需要城市管理者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路口的垃圾有没有清理干净,大量的共享单车有没有挤占人行通道,能不能有个不受噪音干扰的安静夜晚……这些街头巷尾的“细碎小事”,关系居民切身利益,关系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城市环境整治提升,不仅要让城市有光鲜亮丽的“面子”,更要给广大居民整洁舒适的“里子”。把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抓紧抓好,改善市容面貌,提高城市发展品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打好这场硬仗,行动上也要再加把力,把关系百姓生活质量的小事当大事来办,不能嫌事小,不能怕事难。从街区功能、交通状况、惠民利民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统筹规划,用街心绿地取代私搭乱建,用正规商家取代游商散摊。街头巷尾乱停的车、卫生死角散落的垃圾等问题应该谁管,责任应明确,落实要到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生工程必须倾听民声,与民共治,比如对待噪音污染等投诉及时回应并解决,公开环境整治提升的计划和进度,征求居民对腾退公共区域用途的意见等。
对于公众来说,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也是分内之事。对胡同口乱放的共享单车,在抱怨之余,可以把它们推到不碍事的地方;看到停在街边的汽车阻碍了交通,下次自己就不要以“停一会儿没事”为借口违章;嫌垃圾分类没成效,也应想想自己是否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是否具有良好的环保习惯……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共建才能共享,从街巷环境整治到建设美丽中国,都需要大家改变“有环境意识,缺环保行为”的状况,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行动,提升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的环境也需要每个人为之奋斗。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由一个个环保的家庭、整洁的小区、干净的街巷组成。我们都是大环境的一分子,从小街小巷开始改善城市面貌,从自己做起保护生态环境,城市会越来越宜居,中国会越来越美丽。
作者:赵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