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相伴的是,该产业产能过剩风险正在不断累积。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去补贴”后将面临严重的过剩危机。
产能过剩现端倪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扶持,近年各类资本先后涌向新能源汽车领域。一方面,传统的车企纷纷宣布了几何级的产销增长计划。如北汽新能源计划2020年实现年产销50万辆,比亚迪计划到2020年投资150亿元实现60万辆产能等。另一方面,一批新兴的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乐视汽车、蔚来汽车、车和家等,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均对上述车企进行了投资。
此外,一些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开始涉足新能源汽汽车领域。如格力集团、五粮液集团、中信集团、汉能集团等均通过各种方式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
各类资本纷纷杀入新能源市场后,快速形成大量产能。2017年4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
而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国内已经落地的新能源整车项目超过了200个,相关投资金额高达10000亿元以上,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是《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设定目标的10倍。按照规划,这些项目大多将在2020年之前建成投产。以上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能过剩已现端倪。
不过,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解读是,现在新能源车是存在表面产能过剩的问题,只是规划的产能过剩,实际不一定都投产。
动力电池项目也过热
事实上,除了新能源整车规划产能或存在过剩外,配套新能源整车的动力电池也同样存在产能规划过剩问题。
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此前曾公开表示,就目前动力电池企业扩产计划来看,合计产能超过170Gwh/年,产能已是需求7倍以上。170Gwh大约可满足年产50万辆电动大客车和500万辆电动乘用车总需求,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测算,这已是我国2025年后的目标。记者留意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已超过200家。从投资规划的产能来看,预计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有望超过300Gwh。
天津力神电池研究院院长周江表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规划产能并不代表优质产能。”他表示,千亿资本涌入到动力电池行业,存在着非理性因素。
“虽然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是新能源电池领域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势头已经显现。”比克电池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动力电池领域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特别是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稀缺。”
新政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记者留意到,此前因新能源资质审批数量相对较多,门槛不够高,致资质审批速度过快过多,曾引发行内外多次热议。新能源汽车“准生证”过热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产能过剩。为此,去年6月发改委批复江淮大众合资新能源项目后,便将审批大门暂时关闭。去年三季度开始,相关部门对新能源汽车项目开始重新审视,暂缓了批复新能源生产企业的速度。
近日,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明显提高了新造车企业的投资门槛。国家发改委针对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管理项目的法人和股东股权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针对设计研发企业、境外企业等其他市场主体为主要股东的,《征求意见稿》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征求意见稿》称,要严格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管理,防范盲目布点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规定,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含现有汽车整车企业跨乘用车、商用车类别建设纯电动汽车生产能力)投资项目所在省份应符合四方面的条件。
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发改委开始针对新能源车企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把关新的新能源生产资质的审批,并试图提升新能源新增生产资质的申报门槛,原则上做到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