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煤炭:能源改革发展主力军|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2018-07-17 中国能源报2600
核心提示: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作为我国的能源支柱产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煤炭年产量由3432万吨增加到现在的近40亿吨,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做出巨大贡献。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作为我国的能源支柱产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煤炭年产量由3432万吨增加到现在的近40亿吨,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做出巨大贡献。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累计生产煤炭约740亿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70%以上的一次能源,支撑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到2017的82.7万亿元的快速增长。同时,煤炭工业自身生产力水平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大幅提升,奠定了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煤炭市场化历程
 
       1978年前:煤炭生产销售由国家统一调配,煤炭价格未涉及煤炭资源价值补偿;
 
       1978—1992年:煤炭价格基本由政府决定,主要由原煤炭工业部和国家物价局定价;
 
       1992年:在徐州和枣庄两个矿务局进行放开煤炭价格试点,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1994年:国家宣布取消全国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明确电煤仍执行指导价格;
 
       2002年1月1日:取消电煤政府指导价,实行市场定价;
 
       2004年: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形成电煤价格“双轨制”;
 
       2005年:将由政府主导的年度煤炭订货制度,改为政府指导煤炭产运需衔接;
 
       2009年后:着力促进电煤合同价格向市场价格回归;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取消重点电煤合同,实现电煤价格并轨;
 
       2013年:炼焦煤、动力煤期货成功上市,逐步建立产运需各方共同参与的全国煤炭交易会制度;
 
       2017年:煤炭工业协会推动建立煤炭中长期合同与“基础价+浮动价”定价制度。
 
       从传统行业到现代行业
 
       保障能力提高6.43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完成了三次全国性大规模的煤田预测和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国煤炭的资源家底。根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结果,截至2009年底,全国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总量为5.9万亿吨,其中探获煤炭资源储量2.02万亿吨,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
 
       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煤炭供给保障能力也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建立起适应煤炭行业发展规律的政策环境和准入制度,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增加,支撑了煤炭生产能力和产量的快速增长。全国煤炭产量从1978年的6.18亿吨增加到2013年的39.74亿吨,年均增长5.5%。其中,1978年-1996年,年均增长4.6%;2001年-2013年,年均增长8.6%。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39.74亿吨,是1978年的6.43倍。
 
       从优劣并存到科学布局
 
       退出落后产能7.1亿吨
 
       煤炭工业通过持续不断推进关井压产、淘汰落后、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全国煤矿数量逐渐由上世纪80年代的8万多处减少到2005年的2.48万处、2013年的1.25万处。特别是2012年以来,行业着力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关闭退出煤矿6100多处,退出落后产能7.1亿吨;全国煤矿数量降至7000处以内,全国平均单井规模由不足5万吨/年提高到70万吨/年以上;优质产能大幅提升,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多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
 
       企业兼并重组不断推进升级,从2003年神华兼并内蒙古“西五局”到2017年神华与国电合并重组、中煤能源集团兼并重组国投新集、保利和中铁等企业的煤矿板块,不断推动上下游产业整合发展;煤电一体化加快发展,煤矿投资建设或参股电厂规模超过全国煤电17%;煤炭由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全国建成并投产煤制气项目4项、煤制油项目5项、煤制烯烃项目16项,年产能分别达到51.05万吨、558万吨和881万吨;以煤为基础,煤电、煤钢、焦化、建材、储运、金融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煤炭产销协同、新产业、新业态等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涌现。
 
       从“傻大黑粗”到绿色安全
 
       原煤入选率提高52.1%
 
       40年来,全行业从充填开采、煤炭加工洗选、资源综合利用起步,到矿区土地复垦利用、保水开采、节能减排,再到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矿区生态治理,不断丰富和发展煤炭绿色发展内涵,走出了一条矿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路子。2017年,全国煤矿原煤入选能力27.5亿吨,原煤入选率70.4%,比1979年提高52.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1978年的9.71下降到目前的0.106,创历史最好水平,这与煤矿安全生产领域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密不可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改革煤矿安全监察管理体制,组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建立了全国统一、垂直管理的煤矿安全国家监察体系,构建了以《安全生产法》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为主体的煤矿安全法治体系,煤矿安全投入大幅增加,煤矿安全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落实,煤矿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QQ截图20180717091256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技术装备不断升级
 
       早在1978年前,煤炭行业就率先打破封闭式发展格局,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煤矿综采设备。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技术快速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燃煤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锅炉和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技术示范工程取得成功,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与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煤矿大功率装备制造能力提高,高端煤矿综采装备国产化进程加快,综采技术装备开始向国外输出;继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等技术取得世界级成果后,煤制乙醇获得成功,使我国大范围推广乙醇汽油成为可能;通过推动煤电、煤焦化等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了产业链到价值链的融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实现了从单一的“引进来”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从国外企业到国内市场竞争发展到中国煤炭企业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转变,海外资源获取、投资建设、产能合作不断扩展。2003年我国煤炭出口达到9388万吨,2009年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此后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进口量达到3.2亿吨,占世界贸易比重的22%左右。
 
       新常态需新面貌
 
       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关口,煤炭行业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煤炭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煤炭行业发展模式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实现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发展。
 
       首先,要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煤炭供给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安全智能高效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加快减量置换、兼并重组,提升煤炭产品质量等途径提升煤炭供给体系质量;通过构建促进煤炭产业发展的新机制,促进煤炭全产业链整体升级,促进煤炭企业管理升级,构建煤炭产销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通过统筹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市场区位、环境容量、输送通道、去产能等因素,以及加快兼并重组和上下游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
 
       其次,要开展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围绕煤炭工业科技发展“十三五”指导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以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优化行业创新基地和科研设施布局,构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扎实推进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煤炭生产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开采方向发展。
 
       再次,要不断推进矿山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发展绿色开采技术与装备,科学合理高效利用煤炭和与煤共伴生资源,推进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矿山发展新格局。
 
       同时,要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全行业要加强与“一带一路”倡议衔接,同沿线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对接,重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炭资源、法律法规、煤炭产业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和文化风俗研究;加强与世界采矿大会、国际能源署、世界煤炭协会等国际能源组织的对话与交流,构建煤炭国际贸易及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探索与沿线国家企业、相关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互信合作、促进互利共赢;推进海外并购,以煤炭产能合作为契机,带动我国煤机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推动煤炭国际合作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另外,还要深入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推进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煤炭行业还需全面提升科学化发展水平,打造中国煤炭工业升级版,继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节能传媒
    加关注0
  • 最具影响力的节能产业互联网平台。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