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热浪席卷世界多地。一份6日发表的研究报告警告:即便各国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恐怕仍难以阻止地球平均气温上升4至5摄氏度、变成一个真正的“温室”;各国必须采取多方面措施,避免冲破地球环境承载能力“阈值”。
【升温恐难阻】
这份报告由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恢复中心、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多名科学家联名撰写,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发表。
将近200个国家2015年12月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要求各国切实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使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然而,报告作者认为,即便各国按照承诺减少排放,地球升温幅度可能依然超过2摄氏度。
当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大约1摄氏度,平均每十年升温0.17摄氏度。
报告说,一旦气候变化突破地球环境承载能力的“阈值”或称“临界值”,可能触发全球生态系统从“中性”或“有益”转向“有害”,最终产生比人类活动所能排放总量更多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排入大气,使地球不可避免地变成“温室星球”。
这些科学家建议,要阻止这一变化,单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够,还要在护林育林、治理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改善技术以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并封存地下等方面下功夫。
【注意“临界点”】
报告列出不下十个可能“引爆”气候急剧恶化的“临界点”现象。
其一,“永冻层”融化。俄罗斯、加拿大、欧洲北部等地区永久冻土层内封存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按当前排放速度大约相当于15年的排放量,一旦因冻土层解冻而大量释放,将加速全球变暖,而升温过程反过来会加快这些温室气体释放,科学家称之为“正反馈”效应。
其二,森林枯死。报告援引一项近期研究所获结果,即一旦全球升温3摄氏度,可能使40%的亚马孙雨林“顶梢枯死”;这一过程可能延续至下个世纪;山火灾害可能加快这一破坏过程。
其三,冰雪变少。极地冰川面积正在迅速萎缩,尤其是北冰洋。与冰雪表面将太阳辐射反射向太空不同,冰雪消融而成的海水将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致海水升温,继而导致更多冰川融化,形成恶性循环。报告预测,北冰洋可能在本世纪中旬以前迎来首个“无冰之夏”;按照全球升温2摄氏度估算,这种情况将每四年出现一次。
其四,海平面上升。科学家们对西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冰盖和冰原受全球变暖影响融化的速度预测不一,但同意存在某个“临界点”、即可能在地球升温1至3摄氏度的情况下触发。这两大冰盖融化,将使海平面上升13米,届时人类社会可能面临“没顶之灾”,因为全球三分之二大城市及大部分可耕农田海拔不超过10米……
科学家警告,这些变化过程互相关联,一个“临界点”爆发可能引爆另一个。报告作者之一、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汉斯·约阿希姆·舍尔恩胡伯说,即使按照升温2摄氏度估算,这一连串变化足以带来重大灾难,“使整个地球体系陷入全新运转模式”;假如升温幅度达到4或5摄氏度,地球环境承载能力将降至10亿人口。
【不是“狼来了”】
这份报告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近年全球普遍“变热”,极端天气频发,引科学界警惕。
今夏全球多地创高温纪录,欧洲多国最高温度超过40摄氏度,触发干旱、山火等灾害。希腊雅典附近海滨地区7月23日爆发山火,致91人死亡。
路透社报道,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学者菲尔·威廉森就这份报告发表评论:“就2018年夏天情况来看,这真不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不是发假警报;‘狼群’已在眼前。”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先前发布报告,认定2017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三个年份之一,地球表层的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氮等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平均浓度创历史新高。
这种形势下,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去年6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否定气候变化科学依据,国际社会普遍予以谴责。今年3月去世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生前警告:“特朗普的行为可能将地球推向危险边缘,使地球变得像金星,高温达250摄氏度、下着硫酸雨。”(沈敏)(新华社专特稿)